柯灵乡土情结5内容摘要:

阳,匿居友人张仲之家里。 这首小诗就是他 逃归途中所作。 广东罗定县与广西岑溪县接壤,地处偏远的群山之中,西有云开大山,东有大云雾山,古时交通极为不便,音书难达。 诗的开头“岭外音书断”,就是指诗人贬罗定后,与家人断绝了 音信。 可是下句说:“经冬复 历春”,从寒冬到新春这漫长的时日里,未得到家里一点消息,岂能不挂怀。 这似乎有为自己北逃作辩解之意。 第三句反说:“近乡情更怯”,既是渡汉江,又是近乡,这个地方必是襄阳无疑了。 襄阳是唐代东西两京通向江南、岭南必经的要道。 过襄阳向北即是河南境。 正所谓,“便下襄阳向洛阳”。 洛阳南郊有宋之问的陆浑山庄,洛阳已经指日可达,诗人很自然地产生了“近乡”的感觉。 经历了千辛万苦翻山越岭,终于接近家乡了,本该万分激动,一个“怯”字,完美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心态、情态与形态。 他怯生生的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问讯,担心自己会听到不幸的或可怕的消息。 同时因自己被贬谪又逃归的特殊身份,更使他心情复杂,不敢见乡人。 本诗影响深远。 李商隐 《 无题 》 诗也抒发过相同的心情:“楼响将登怯,帘烘欲过难。 ”这些诗句,都把欲听、盼听而又怕听和欲见、急见而又怕见的微妙心情表现得很出色。 宋之问此诗,情真、语真、意真,故能打动读者。 长干行(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 注解 】 ( 1)长干行:一作“长干曲”,属乐府 《 建筑材料曲歌辞 》 ,原为长江下游一带的民歌,内容多写船家妇女生活的。 ( 2)君:你,指男方。 ( 3)妾:女子自称。 横塘:堤名。 三国时吴国,沿秦淮河南筑堤至长江口,称为横塘。 旧址在今南京市西南。 ( 4)借问:请问别人。 ( 5)或恐:也许,表示猜测的意思。 【 评析 】 从文字上看写得极为朴实平白,并不深奥,但情感真挚,清新自然。 此诗用白描的方式塑造了一位船家女大胆、热情和聪慧的形象。 长干曲 (其二 ) 崔颢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 诗文 】 我家临着九江水,来往在九江边。 我们虽然同是长干人,从小却没有见过面。 【 注解 】 九江:指长江下游一段。 【 评析 】 这是一首男子应答的诗,是针对着“长干行 (其一 )”中女子的问题而回答的。 男子回答得坦率诚恳,一句“生小不相识”表面是惋惜没能青梅竹马,实际是相见恨晚心情的表现,流露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本诗与“长干行 (其一 )”都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浪漫热烈,朴素健康,称得上上乘之作。 长干曲 崔颢 其一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其二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 长干曲 》 属乐府 《 杂曲歌辞 》 ,由长江沿岸建康(今南京市)的一处街坊长干里而得名,多表现这一带妇女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感情。 崔颢的 《 长干曲 》 共有四首,对古辞既有模仿,又有发展。 这里选的是其中第一、第二两首。 诗篇描写舟行途中男女问答,风格极似民歌。 我国民歌历来有男女唱和的传统,形式生动活泼,早在先秦古籍 《 诗经 》 里面,就有了像 《 郑风 东门之墠 》 这样的男女对歌,《 乐府诗集 》 的 《 清商曲辞 吴声歌曲 》 ,也保存了许多民间男女互相赠答的歌辞。 崔颢这两首诗深受民歌影响,用的也是男女对唱的形式。 第一首是女子的问辞。 航行在长江中的女子停船 向对方发问:“君家何处住。 ”接着自我介绍:“妾住在横塘。 ”也 是女主人公听到了对方带有乡音的言语,因此就产生了“或恐是同乡”的想法。 第二首是男子的答辞。 “家临九江水”回答了“君家何处住”的询问。 “来去九江侧”表明自己也长年往来江上,两人情况相同。 “同是长干人”则证实了女子“或恐是同乡”的猜想。 两人都生长在长干里一带,但因幼时就离家外出,所以虽然是同乡却并不相识。 两诗通过对唱形式,记叙了青年男女在舟行途中的友好相处。 男女唱和的诗篇形式活泼生动,易于充分表达作品主人公的生活感受和思想感情,具有亲切动人的艺术感染力。 这两首诗采用白描手法,格调清新自然,不刻意藻饰,没有艳丽的色彩渲染,不加无谓的妆饰映衬,也不用多余的背景烘托,而是以质朴的口语、简练的文笔、对唱的形式,来勾勒男女主人公的形象,表现他们互认乡亲的“真意”。 第一首诗描写女主人公在向对方发出问话之后,不等答复就自诉“妾住在横塘”,于是,这位女子天真纯朴的神态就在问辞中生动地表现出来。 第二首诗男主人公在欣然表示我俩本是同乡的答辞之后,发出“生小不相识”的惋惜,以突出他们今日相逢的可贵,从而使他在旅途中喜遇同乡女子的感情心态,也 自然地得以展现。 诗篇全用白描手法,无丝毫雕琢痕迹,格调清新自然,如一泓清水。 清代诗论家沈德潜在 《 说诗晬语 》 中,称之为“五言绝句”中的“绝调”。 诗篇虽用语简明而浅近,含意却完备而深远。 如在女子产生“或恐是同乡”的想法前,并未写她听到对方的声音,这里省略了女子闻乡音的情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