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生命科学高一上4-1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4内容摘要:
生物催化剂 —— 酶 ① 酶的概念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 具有催化功能的生物大分子 (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RNA) 酶的发现: 1836年 ,德国科学家 施旺 提取胃液中消化蛋白质的物质 胃蛋白酶 . 1926年 ,美国科学家 萨姆纳 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结晶 ,并证明它是一种 蛋白质 .20世纪 30年代 ,科学家相继提取出多种酶的蛋白质结晶 ,指出 酶是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 1783年 ,意大利科学家 斯巴兰让尼 用“ 金属笼肉块 ” 实验推断胃液中 一定含有消化肉块的物质 说明 胃具有化学性消化 的作用 .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美国科学家 切赫和奥特曼 发现少数 RNA也具有催化作用 . 口腔里有唾液淀粉酶,为什么塞进牙缝里的肉丝两天后还没被消化 ? 酶具有专一性 思考。 酶的特性 高效性 专一性 命名方法 来源 +催化作用物(底物) 胃蛋白酶 来源 催化底物 •酶特性:只催化反应,本身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没变化 . 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 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具有双重影响。 升高温度一方面可加快酶促反应速度,同时也增加酶的变性。 • 酶促反应速度最快时的环境温度称为 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 每一种酶只能在一定限度的 pH范围内才表现活性 • 最适 pH值 :酶表现最大催化效率时的 pH. • 环境过酸过碱 ,酶本身变性失活 ,即使再恢复适宜 pH,酶的活性也不能恢复 反应速率 pH。沪科版生命科学高一上4-1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4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