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选修5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2内容摘要:

冻、地面沉降、盐渍化 农业、城市 中部灾 害带 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 东南季风 西南季风 西风环流 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干旱、病虫害、火灾、风蚀、沙化 农业、交通设施、建筑物 • 是否相同。 如何分析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高低。 • 强度相当的同一种自然灾害由于发生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 , 其损害程度可能大不相同。 一方面 , 不同地区 、 不同时间的自然地理背景不同 , 另一方面 , 各地区的人口密度 、 经济密集度 、 防灾减灾能力也不同。 • 一般而言 , 影响自然灾害危害程度高低的因素有自然灾害的强度 、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 防灾减灾能力等。 自然灾害强度越高 , 导致的危害程度也越高 , 可以说 , 自然灾害强度与危害程度成正相关。 • 从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看 , 人口和城镇密集 、 经济发达 、 社会财富密度高的地区 , 灾害绝对损失严重 , 各项绝对指标高。 相反 , 在人口和城镇稀少 , 经济不发达的地区 , 即使发生了强度较大的自然灾害 , 损失程度也较低。 • 灾害的相对损失与绝对损失不一样。 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 , 虽然灾害的绝对损失严重 , 但由于这些地区人口多 , 经济总量高 , 抗灾减灾的基础雄厚 , 灾害对该地区的危害程度仍然较轻 , 所以相对损失较低。 相反 ,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 由于人口较少 , 经济总量小 , 抗灾减灾的能力弱 , 经济发展基础薄弱 , 灾害对该地区的危害程度仍然较高 , 相对损失较大。 • 5. 自然灾害发生和危害的地域差异 • (1)自然灾害发生的地域差异 • 自然灾害发生的地域差异主要表现在发生地点具有带状或面状分布的特点 , 呈带状分布的是灾害带 , 呈面状分布的是灾害面 , 不管灾害带还是灾害面都是地域差异的明显体现。 这些灾害带和灾害面的形成是地理背景差异造成的 ,如地震带往往与活动性很强的地质构造带一致 ,全球划分出了四个地震带。 从宏观角度看 , 世界上的各种自然灾害主要集中分布在两条巨型的灾害带上 , 即环太平洋灾害带和北半球中纬度灾害带。 • (2)自然灾害危害的地域差异 • 地球上不同大洲 、 不同国家 , 甚至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 ,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自然灾害的影响是不相同的。 即使是同一种自然灾害 , 危害程度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 因为灾情是由致灾因子强度 、 受灾体特征共同决定的。 灾害强度越高 , 导致的灾情越大。 在灾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 , 受灾体特征不同造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