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必修1第二章第四节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内容摘要:
许 多事故发生在两辆都行驶着的汽车上,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汽车 行驶安全问题很复杂,需同时分析 两辆车的运动情况,如何找 出相关的物理量和临界条件呢。 答案: 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可归结为“追及”和“相遇”问 题 .两个同向运动物体的运动情况称为追及问题,两个相向运动 物体的运动情况称为相遇问题 .追及和相遇问题的主要特征都 相同,都是运动过程中两个物体同时到达同一位置 . (1)若后者能追上前者,追上时,两者处于同一位置,且后 者速度一定不小于前者速度 . (2)若追不上前者,则当后者速度与前者速度相等时,两者 相距最近 . (1)同向运动的两物体追及并相遇 . (2)相向运动的物体,当各自发生的位移大小之和等于开始 时两物体间的距离时即相遇 . (1)条件:两物体的速度相等时两物体间距离最大、最小, 恰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 . (2)两个关系: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 . (3)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一定要注意追上前该物 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 . 【 例 2】 甲、乙两运动员在训练交接棒的过程中发现:甲经 短距离加速后能保持 9 m/s 的速度跑完全程;乙从起跑后到接棒 前的运动是匀加速的 .为了确定乙起跑的时机,需在接力区前适 当的位置设置标 记 .在某次练习中,甲在接力区前 s0= m 处作 了标记,并以 v= 9 m/s 的速度跑到此标记时向乙发出起跑口令 . 乙在接力区的前端听到口令时起跑,并恰好在速度达到与甲相同 时被甲追上,完成交接棒 .已知接力区的长度 L= 20 : (1)此次练习中乙在接棒前的加速度 a. (2)在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 . 解: 设甲从离接力区 s0= m 处到赶上乙所用时间为 t, 乙从开始起跑到被甲追上,跑的路程为 s,甲、乙二人所用时间 相等 . 对甲: s0+ s= vt 由以上各式可解得: a= 3 m/s2, t= 3 s, s= m 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为 L- s= 20 m- m= m. 对乙: s = 12 at 2 ,且 v = at = 9 m /s 【 触类旁通 】 2.(2020 年惠州东江中学期中 )一辆值勤的警车停在公路边, 当警员发现从他旁边以 10 m/s 的速度匀速行驶的货车严重超载 时,决定前去追赶,经过 s 后警车发动起来,并以 m/s2 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但警车的行驶速度必须控制在 90 km/h 以内 .问: (1)警车发动后经过多长时间两车的速度相等。 (2)警车在追赶货车的过程中,两车间的最大距离是多少。 (3)警车发动后要多长时间才能追上货车。 解: (1)警车在追赶货车的过程中,当两车速度相等时,它 们间的距离最大,设警车发动后经过 t1 时间两车的速度相等 .则 t 1 =va=10 s =。物理必修1第二章第四节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
相关推荐
2、和鸡、鸭、鹅等,都可以传染弓形虫,而且感染率很高。 人的传染来源主要来自于这些动物的肉类,如涮肉的温度不够和时间过短,其中的弓形虫没有杀死,就有传染的危险。 生肉或切肉案板的污染同样可以传染。 污染的羊、牛奶也可以传染。 上述我国人口的弓形虫感染率较低,可能与中国人熟食肉类的习惯有关。 狗也可以传染弓形虫,但是它们的粪便和排泄物都没有传染性,如果不吃狗肉就不会传染。 有人说“狗与人关系密切
现,因为小明跳 起后水平方向上 ____________________,水平方向运动的位移 跟火车的位移 _______. 不可能 保持原来的状态 相等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 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 (1)指出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 (2)指出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不是使物体运动或维持 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 . ,而速度是矢 量
纸带上的点迹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有 ( ) 和某段时间内的位移 ,反映了物体的质量和形状 ,反映了物体的运动情况 解析: 由于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相邻两个计时点间的时间间 隔为 s,相邻两个计时点间的距离就是带着纸带运动的物体 在这 s 内通过的位移,间隔长度的变化情况即可反映出带 动纸带运 动的物体的运动情况 .纸带上每打上一点的位置,相对 应一个运动的位置,所以,点迹记录了物体在不 同时刻的位置 .
/,火车的位移是多少。 解: v1= k m /h = 3 m /s , v2= 5 4 k m /h = 15 m /s , v3= km/h = 18 m /s. 解法一:平均速度公式法 . 火车的加速度 a =v2- v1t1=15 - 360 m/s2= m /s2 整个过程火车运动的时间 t =v3- v1a=18 - 3 s = 75 s 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 v =v1+ v32=3
(2)① 设处于基态的氢原子核外电子速度为 v1,则: (1分 ) 所以电子动能 (1分 ) 2 i1 m v hv E ,2 i2 hv Ev.m221211mvek.rr2 9 1 9 22k 1 1 1 0 1 911 k e 9 1 0 ( 1 .6 1 0 )E m v e V 1 3 .6 e V .2 2 r 2 0 .5 3 1 0 1 .6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