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在犬传染性肝炎治疗中的应用探讨内容摘要:

2、者在此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干扰素代替病毒唑进行抗病毒,效果较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症状本院共收治了本病 11 例,现介绍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个病例及所见症状。 发病犬为 7 月龄,雌性。 主诉该犬不吃、不喝、两眼发白、呕吐、拉稀。 体温 脉搏 105 次/吸数 37 次/神沉郁,食欲废绝,瘦弱。 两眼结膜充血、发绀,有粘液脓性分泌物;角膜泛白性混浊,出现特征性肝炎及蓝眼,视力明显障碍:心音弱,肺音无变化,吐黄色泡沫样粘液,拉黄色稀便、恶臭、带血;左肋弓压诊咬叫,有疼痛反应;尿少呈深黄色,粘膜呈现不同程度黄疸;齿龈部有血斑、发炎,从就诊到治愈测得体温变化如下:第 1 天 第 2天 第 3 天 第 4 天 3、第 5 天 第 6 天 体温曲线呈马鞍形变化。 2 病理变化肝脏轻度肿大,呈淡棕色至血色,表面为颗粒状,肝小叶明显易碎:脾脏轻度充血肿胀:肠粘膜有纤维蛋白渗出物:胆囊壁增厚,水肿出血,整个胆囊粘膜有纤维蛋白沉着(这是本病的特征性病变)。 3 诊断本病依靠流行病学、症状(特征性)、病理学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症状不典型者需作实验室检查(病毒分离、皮内试验、血清学反应和荧光抗体试验)才能确诊。 4 治疗本病的治疗原则为抗病毒、消炎、保肝、补液、解毒等综合疗法。 肉注射 a2b 型干扰素 100 万 孢曲松钠 6080mg/三联高免血清 12mL/血敏 50100mg/生素 用 50肠;对患有角膜炎的犬应用 5、干扰素具有较好的广谱抗病毒活性和免疫调节功能,特别是对犬类病毒性肠炎、肝炎以及病毒性感冒等均有一定的疗效。 因此,干扰素在犬病毒性疾病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扰素(称)是指由“干扰素诱生剂”诱使动物机体有关细胞所产生的一类特殊“糖蛋白”。 这类糖蛋白干扰素从其产生细胞(即“干扰素产生细胞”)产生和释放出来后,又可作用于动物机体的同种其他细胞,并使这些细胞获得相当广泛的“免疫力”。 扰素作用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扰素属诱生蛋白,正常细胞一般不会自发产生干扰素,在受诱生剂激发后,干扰素基因去抑制而表达。 扰素系统是日前所知的发挥作用最快的第一病毒防御体系,可在很短时间(几分钟内)使动物机体处于抗病毒状态,并且动物机体在 13 周时间内对病毒的重复感染有抵抗作用。 扰素的抗病毒效应是通过与靶细胞受体结合,诱导抗病毒蛋白(间接发挥作用,对病毒起抑制作用而非杀灭作用。 扰素具有种属特异性,并且不同病毒、不同细胞对干扰素敏感性不同。 和型干扰素发挥不同的效应,不能相互替代。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