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子各种寄生虫病内容摘要:

2、腹泻和消瘦,口腔的分泌物增多且呈浅黄色勃稠、严重感染的幼鸽会很快消瘦,4 8 天内死亡。 本病的病状可分为 3 种类型: 咽型。 在鸽的咽喉部可见浅黄色分泌物,或有界线明显呈纽扣状或黄豆粒大的干酪样沉积物,或在鼻翁膜有均匀的针尖状黄白色病灶。 脐型。 是因垫料的感染而引起的,脐部皮下形成炎症或肿块,肿块的切面是干酪样或溃疡性病变。 这一类型较少见。 内脏型。 随着病情的发展,毛滴虫也可以侵人到内部器官,可以在食道、嗦囊、肝、脾、肺等部位形成结节病灶。 4 诊断可根据咽型及内脏型的特征病变作出初步诊断。 最好是取喉部或嗦囊猫液涂片镜检,进行确诊。 毛滴虫呈梨形,有 4 条鞭毛,呈螺旋式运动。 注意白喉(猫膜)型的 3、鸽痘、鸽念珠菌病的喉部病变与本病相似,鸽沙门氏菌病和结核病的肝、脾小结节也与本病相似。 5 防治治疗常用如下药物:( 1 ) 1 , 2 一二甲基5 一硝基咪哇,加水配成 0 . 03 的溶液代替饮水,连用 5 7 天(或按日剂量每千克体重 30 毫克)。 或用甲硝哇 500 毫克 Z 升溶液饮水,或用 0 . 06 的甲硝哇溶液拌料,连用 5 7 天。 ( 2 )灭滴灵,按 0 . 05 混人饮水中,连用 7 10 天。 ( 3 )用 0 . 04 的峡喃哇酮拌料喂食,连用 3 5 天。 ( 4 )用 0 . 05 的结晶紫溶液或0 . 06 硫酸酮溶液或 0 . 06 的碘液饮水,连用 1 周,可作 5、这是一种全世界广泛分布的肠道寄生虫,几乎所有的鸽都是带虫者,但大部分都不表现明显的症状。 当饲养管理不良、卫生条件差时,青年鸽会引起发病死亡。 2 传播途径本病的传播媒介主要是粪便,通过消化道感染健康鸽。 在阴暗潮湿、大群饲养、卫生状况较差,且粪便堆积的鸽场,容易流行本病。 3 症状及病变病鸽羽毛脏乱,消化不良,食欲减退,饮水增加,拉水样稀粪,有时还带有猫液或带有血丝,会因失水而造成脚干和眼睛下陷。 抵抗力差的鸽因肠道损伤会继发其他细菌感染而死亡,抵抗力强的较大龄的鸽会慢慢康复。 剖检病变主要见于肠道,大肠和小肠呈褐色,肿胀,肠内可见卡他性炎症,勃膜充血、出血,内容物稀烂,呈绿色或红褐色。 4 诊断根据粪便 6、、肠道等特征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但最好通过显微镜检查粪便中的卵囊作出确诊。 5 防治预防主要是搞好鸽舍、鸽笼的清洁卫生,避免鸽与带虫粪便的接触。 每天清洁饲槽和水槽,经常更换污染的垫料和垫板,群养鸽应每天清除粪便。 药物治疗:( 1 )峡喃哇酮 0 . 04 拌料或 0 . 02 饮水,连用 3 5 天。 ( 2 )增效磺胺 0 . 02 饮水,或 0 . 01 混料,连用 7 天。 ( 3 )可爱丹 0 . 0125 0 . 025 拌料或饮水,连用 7 天。 ( 4 )青霉素,乳鸽每只 5000 10000 单位,青年鸽每只 1 2 万单位饮水或肌注,连用 3 天。 饮水时要现配现用。 (三)蛔虫病蛔虫病 7、是肉用鸽最常见的一种体内寄生虫病,3 月龄内的鸽易感。 虫体在小肠内吸取营养物质,破坏肠壁细胞,影响肠的吸收转化功能,并能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导致鸽发病。 严重感染时,鸽呈渐进性消瘦,甚至因肠管堵塞、破裂而死亡。 1 二病原成虫在鸽的小肠内交配后产卵,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外界适宜的温度、湿度和氧气条件下,经 10 12 天便发育成为感染性的卵囊。 鸽吃到这种卵囊后,在小肠内幼虫出壳,会穿人肠私膜血管而进人血液,以后又回到肠腔,再经 20 多天的发育,变为成虫。 2 传播途径各种年龄的鸽都可感染此病,但 3 月龄内的鸽易感,成鸽的易感性较低。 维生素 A 等营养成分缺乏时,会促进本病的发生。 鸽子只有食进具 9、 1 )盐酸左旋咪哇每千克体重用 20 毫克,逐只晚上灌服,轻者用 1 次,重者用 2 次。 也可按每千克体重 40 毫克,将药弄碎后混在一天量的保健砂中,让鸽自由采食。 ( 2 )驱蛔灵按每千克体重用 0 . 25 0 . 3 克逐只喂服,连用 2 天。 或按每千克体重用 0 . 5 0 . 6 克,将药弄碎后混在保健砂中,供鸽自由采食。 ( 3 )甲苯咪哇按每千克体重用 30 50 毫升,逐只喂服,连用 2 天。 或把药物混在保健砂中,让鸽自由采食。 驱虫后要注意检查效果,清除粪便。 用 0 . 1 敌百虫消毒场地,驱虫后要增加饲料营养,多喂含维生素 A 的饲料或鱼肝油,尽快医治肠道创伤。 (四)毛细线虫 10、病毛细线虫病是由毛细线虫引起的鸽的蠕虫病。 该虫寄生在鸽的整个肠道内,虫体非常细小,呈毛发状,一般长 26 毫米,直径 0 . 081 毫米。 1 病原及传播途径引起本病的病原为鸽毛细线虫、捻转毛细线虫、朦尾毛细线虫。 在其发育过程中,前 2 种线虫不需中间宿主,后者需蛆绷作为中间宿主而间接发育。 前 2 种虫卵随粪便排出,在潮湿、温暖、有氧气的条件下 2 周内即可发育成幼虫。 鸽食人这种含幼虫的虫卵后,在肠内虫卵卵壳被溶解而释放出幼虫。 幼虫在小肠猫膜内发育 20 26 天,便在肠腔内发育为成虫。 撇尾毛细线虫需在蛆叫体中被鸽吃人肠内才发育为成熟线虫。 2 症状及病变鸽只感染少量的毛细线虫不表现明显症状,但 11、在生产性能方面稍有影响。 严重感染时,会引起鸽下痢,或出现红色勃液样粪便,还出现皮肤干燥和贫血。 严重感染的幼鸽 1 周即可出现死亡,成年鸽多表现为日益消瘦和衰弱,最后也可导致死亡。 4 诊断剖检病鸽或死鸽,在小肠勃膜内可发现虫体,根据虫体的形态特征可作出诊断。 由于毛细线虫很小,检查时可用解剖刀把肠黏膜刮下,加人生理盐水悬浮,取悬浮液置玻璃皿内,在黑色背景下,用肉眼可见毛细线虫。 检查虫卵可取粪便作悬浮液抹片镜检,根据虫卵的形态特征作出诊断。 5 防治( 1 )注意饲料、饮水卫生,避免与粪便接触。 ( 2 )定期驱虫。 ( 3 )用盐酸左旋咪哇,每只每天 20 25 毫克,逐只口服。 ( 4 )用甲氧咤(美沙 13、乐君,每日 1 次,每次 0 . 07 0 . 15 克,连服 3 天。 消灭嚎、鸽虱和蝇等吸血昆虫,切断传播媒介。 (六)鸽疟疾由疟原虫引起的血液原虫病。 1 病原鸽疟原虫。 1938 年由 鸽体内分离到。 疟原虫属中有许多种疟原虫,这些病原体是红细胞的寄生虫,能引起人类、哺乳动物和鸟类的疟疾,并具专一性的宿主。 本病原是由吸血昆虫传播的。 蚊虫唾液腺中的疟原虫对鸟有感染性,当鸽等鸟类被叮咬时,就把疟原虫带人血流中,继而侵人肝脏、脾脏等器官,随后再出现在循环系统中,并在红细胞内进行繁殖。 2 症状大多数情况下,疟原虫只轻度感染鸽,故不表现症状。 在严重感染时,可引起突然发病,体温升高,精神沉郁,羽毛松乱。 由于 14、大量的红细胞被破坏而贫血,并因贫血呈全身性衰竭。 肝脏、脾脏肿大。 3 防治喳宁、扑疟唆等抗疟疾药物有治疗效果。 低剂量给药有预防作用。 用灭蚊剂灭蚊,降低传播媒介的密度,减低发病率。 (七)弓浆虫病由原虫引起的原虫病。 1 病原弓浆虫。 属于抱子虫纲弓浆虫属。 它可以感染很多种动物、鸟类,分布很广而没有特定的中间宿主。 1926 年、1942 年、1952 年曾报道过自然感染鸽。 但猫及猫科动物是其终末宿主,它生活在很多组织中,当弓浆虫以无性繁殖时,对宿主似没有选择性,能在各种动物、禽类的单核细胞和上皮细胞内生活。 2 症状轻度感染时可能不显示明显症状。 急性病例,出现腹泻和肺炎,肝脏、脾脏、淋巴结和肺脏出现坏死灶 15、。 在巴拿马的军鸽中曾发现弓浆虫病流行,并发生死亡。 从病死鸽的脑、肝脏、肺脏等脏器均检出弓浆虫。 3 防治磺胺啥陡加乙胺嗜吮或磺胺二甲基嗜吮均有治疗效果。 (八)羽虱羽虱主要有长羽虱、大羽虱和绒羽虱 3 种。 它们都寄生在鸽体羽毛中,靠食鸽的羽毛和皮屑为生,影响鸽的正常睡眠、孵化行为,使鸽的生产性能降低。 鸽主要表现为羽毛断裂、易脱、蓬乱、无光泽。 防治:在鸽进人孵化前对鸽巢进行彻底的清洁和用药物喷洒,或把鸽巢放在太阳下曝晒,抑制虱的传播。 每年定期在产鸽羽期和童鸽配对前对鸽舍进行喷雾杀虫及药浴(约 1 分钟),以防治羽虱。 具体用药如下:( 1 )灭百可(氯氰菊酷)溶液 0 . 006。 新编特种养殖技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