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中职语文单招第三册第8课记念刘和珍君3内容摘要:
菲 抹布 抹杀 拐弯抹角 芳菲 菲薄 默读 思考 本文题为 “ 记念刘和珍君 ” ,记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 用一句话分别概括七个部分的内容,完成思考练习一; 划出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疑点。 通读课文,概括各个部分的大意: 一、介绍写作缘由 二、交代写作目的 三、回忆认识过程 四、概写遇难经过 五、叙述遇难细节 六、总结经验教训 七、评述深远意义 把握全文的整体思路 交代写作的缘由 ( 2节) 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 ( 5节) 议论 “ 三一八 ” 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 7节) 以“记念”为中心 表达技巧:将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总体思路 局部思路 思路顺序 悼念刘和珍君 控诉反动政府 痛斥走狗文人 唤醒麻木庸人 (1~2)记念的缘由 爱 恨 逻辑顺序 追述生平事迹 概写遇难经过 详写遇难细节 (3~5)追忆刘生平 生前 遇害 时间顺序 劝戒徒手请愿 激励奋然前行 (6~7)教训和意义 否定 肯定 逻辑顺序 第一部分:记念的缘由 问题 :阅读课文第一、二节,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纪念文章。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纪念死者,揭露罪行 警醒庸人,勿忘血债 激励人们,学习猛士 记念的缘由 写作目的:悲痛悼念;愤怒揭露;沉痛总结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 尤 使我觉得悲哀。 我已经 出离愤怒 了。 我将 深味 这 非人间 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 最大哀痛 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 奉献 于逝者的灵前。 程度副词,更加 愤怒到了极点 深深地体味 充满血腥和暴力的黑暗统治 为烈士的死难感到极度哀痛 表示对死者 的尊敬 语段赏析 (一 ) 记念的缘由 语段赏析 (二 ) 真的猛士 ,敢于 直面 惨淡的人生,敢于 正视 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 哀痛者 和 幸福者。 然而造化又常常为 庸人 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真正的革命者 直接面对,不回避 直接面对,不回避 为国家、民族的不幸而哀痛 以永往直前、奋斗、献身。苏教版中职语文单招第三册第8课记念刘和珍君3
相关推荐
字孟真,山东聊城人,祖籍江西永丰。 历史学家、学术领导人、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 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国立台湾大学校长。 他所提出的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 ”的治学原则影响深远。 字词注音 着 zhu243。 笔 僚 li225。 o 属 匿 n236。 名 揭帖 tiě 肆 s236。 口 恫吓 d242。 ng h232。 遗孽 ni232。
源需要有“巨大的潜在能力”。 • ① 它在自然界分布非常广泛,海底以下 0到 1500米深的大陆架或北极等地的永久冻土带都有可能存在,世界上有 79个国家和地区已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气藏。 • ② “可燃冰”可视为被高度压缩的天然气资源,每立方米能分解释放出 160- 180标准立方米的天然气。 • ③ 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地的海洋及大陆地层中,已探明的“可燃冰”储量是全球传统化石能源储量的两倍以上
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明董其昌推他为 “绘画之祖” ,并说 “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 著有 《 王右丞集 》。 《 山居秋暝 》 情 感 《 山居秋暝 》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对空明雅洁的自然美的热爱; 对淳朴幸福的社会美的憧憬; 对静隐闲居的生活美的向往; 对倾轧污秽的官场丑的厌恶; 三读悟 “
露敌人 唤醒庸人 写作缘由 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 3节主要内容。 3. 品味第四节虚词的作用 分别概括 3节主要内容。 第 3节:追述生前事迹。 第 4节:概述被害经过。 第 5节:详写遇难经过。 文中叙述了刘和珍的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怎样一个人。 2. 刘和珍 ——神情举止、品质、精神、性格、作者情感 ● 预定 《 莽原 》 全年 ——“毅然” 坚定追求进步思想 ●
科学发现纵横谈 袁枚 随园诗话 补遗 清 宋 王安石 读史 庄子 达生 荀子 劝学 二、文章结构 导语:阐述了创新与独立思考的关系,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是全文的“总纲”。 第一部分(“他的疑问是无处不在的”)以笛卡尔为例,说明独立思考要有 质疑精神。 第二部分(“倘有余暇,何妨多读”)论 积累 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为什么’‘怎么
倘有余暇,何妨多读 • 说到了哪些杰出人物。 • 读课外书籍影响专业学习吗。 •“ 博览群书 ” 和 “ 独立思考 ” 有什么联系。 积累 王充( 27— 约 97),字仲任,东汉会稽上虞人(今属浙江)。 王充年少时就成了孤儿,乡里人都称赞他孝顺。 后来到京城,到太学(中央最高学府)里学习,拜扶风(地名)人班彪为师。 《 论衡 》 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