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中职语文单招第三册第8课记念刘和珍君1内容摘要:
露敌人 唤醒庸人 写作缘由 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 3节主要内容。 3. 品味第四节虚词的作用 分别概括 3节主要内容。 第 3节:追述生前事迹。 第 4节:概述被害经过。 第 5节:详写遇难经过。 文中叙述了刘和珍的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怎样一个人。 2. 刘和珍 ——神情举止、品质、精神、性格、作者情感 ● 预定 《 莽原 》 全年 ——“毅然” 坚定追求进步思想 ● 参加师大学潮斗争 虑及母校 ● 前往执政府请愿,被杀害 ——“欣然”前往 爱国热忱 ★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远见卓识,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斗争精神 温和善良 “微笑”、“温和” “反抗”; “黯然”、“泣下” 为什么“微笑”反复出现。 作用:两组对比 ( 1)微笑而被杀害, 反衬政府的凶残 ,反动文人的无耻。 ( 2)微笑而黯然泣下,说明她是一个 有责任感,能深思远虑 的青年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 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 我向来是不但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况且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他自己的尸骸。 还有一具,是杨德群的。 而且又证明着这 不但是 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痕迹。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 “ 暴徒 ”。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虚词 鲁迅消息闭塞 噩耗传来神速 卫队惨无人道 刘遇害出人意料 事实之确凿 凶残 +无耻 惨象 +流言 表意丰富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把“惨象”与“流言”对举,是什么意思。 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 最后一句是什么复句。 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思考: 把“惨象”与“流言”对举,是什么意思。 “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 “流言”指走狗文人的无耻诬蔑。 “惨象”,已足见反动派的残忍;“流言”,则比刀枪更让人心悸,走狗文人的下劣无耻,比其主子更甚。 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 ——御用文人的舆论,就构成了中国式的专制统治、中国式的白色恐怖。 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 缘由:惨象 ——长期镇压,不敢说话 流言 ——不断诽谤,无法说话 在这野蛮而又严密的专制统治下,民族渐衰至亡,终于“默无声息”了。 最后一句是什么复句。 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选择句式 对反动派的警告 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 无话可说。 默无声息的缘由。 沉默:爆发,灭亡。 反动政府:残忍 走狗文人:无耻 白色恐怖 武力 镇压 + 思想 控制 物极必反 警告反动。苏教版中职语文单招第三册第8课记念刘和珍君1
相关推荐
菲 抹布 抹杀 拐弯抹角 芳菲 菲薄 默读 思考 本文题为 “ 记念刘和珍君 ” ,记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 用一句话分别概括七个部分的内容,完成思考练习一; 划出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疑点。 通读课文,概括各个部分的大意: 一、介绍写作缘由 二、交代写作目的 三、回忆认识过程 四、概写遇难经过 五、叙述遇难细节 六、总结经验教训 七、评述深远意义 把握全文的整体思路 交代写作的缘由 (
字孟真,山东聊城人,祖籍江西永丰。 历史学家、学术领导人、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 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国立台湾大学校长。 他所提出的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 ”的治学原则影响深远。 字词注音 着 zhu243。 笔 僚 li225。 o 属 匿 n236。 名 揭帖 tiě 肆 s236。 口 恫吓 d242。 ng h232。 遗孽 ni232。
源需要有“巨大的潜在能力”。 • ① 它在自然界分布非常广泛,海底以下 0到 1500米深的大陆架或北极等地的永久冻土带都有可能存在,世界上有 79个国家和地区已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气藏。 • ② “可燃冰”可视为被高度压缩的天然气资源,每立方米能分解释放出 160- 180标准立方米的天然气。 • ③ 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地的海洋及大陆地层中,已探明的“可燃冰”储量是全球传统化石能源储量的两倍以上
科学发现纵横谈 袁枚 随园诗话 补遗 清 宋 王安石 读史 庄子 达生 荀子 劝学 二、文章结构 导语:阐述了创新与独立思考的关系,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是全文的“总纲”。 第一部分(“他的疑问是无处不在的”)以笛卡尔为例,说明独立思考要有 质疑精神。 第二部分(“倘有余暇,何妨多读”)论 积累 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为什么’‘怎么
倘有余暇,何妨多读 • 说到了哪些杰出人物。 • 读课外书籍影响专业学习吗。 •“ 博览群书 ” 和 “ 独立思考 ” 有什么联系。 积累 王充( 27— 约 97),字仲任,东汉会稽上虞人(今属浙江)。 王充年少时就成了孤儿,乡里人都称赞他孝顺。 后来到京城,到太学(中央最高学府)里学习,拜扶风(地名)人班彪为师。 《 论衡 》 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 •
手掌 便在山的面前弯下腰来 /犹如做梦似的 他们开始触摸到 /一个最坚硬的现实 于是,锤声震响了 /凿子在一寸一寸地推进 山岩痛成了红褐色 /而未来的形体 正不情愿地从固结中显现 教学过程: 采石场面 搓 了 搓 手掌 一寸一寸地 推 进 弯 下腰来 采石工 岩 石 痛 不情愿 一“搓”一“弯”,用形象化的动作,绘出采石工不畏艰难的画面。 教学过程: 形象深化 采石工是一个怎样的劳动群体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