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同步课件:13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4人教版选修1内容摘要:

至 500ml,再转移 5 ml溶液至 200 ml容量瓶,定容至 200ml(5ug/ml) 提取剂:分别称取 50克 氯化镉 、 氯化钡 , 溶解于 1000ml蒸馏水中 , 用盐酸调节pH至 1。 氢氧化铝乳液和 化钠溶液。 ( 2) 配制标准液 用移液管吸取 、 、 、 、 ,分别置于 50ml比色管中,再取 1支比色管作为空白对照。 并分别加入 溶液,混匀,静置 3~ 5分钟后,再分别加入 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溶液,加蒸馏水至 50ml,混匀,观察亚硝酸钠溶液颜色的剃度变化。 ( 3)制备样品处理液 将 3坛样品做好标记后,分别称取 千克泡菜,榨汁过滤得 200ml汁液。 取其中100 ml至 500ml容量瓶中,加 200ml蒸馏水、 100ml提取剂 ,混匀,再加入 40ml氢氧化钠溶液,用蒸馏水定容至 500ml后,立即过滤。 将 60ml滤液转移至 100ml容量瓶中,加入氢氧化铝 (吸附脱色) 乳液,定容至100ml,过滤。 ( 4)比色 吸取 40ml透明澄清的滤液,转移到50ml比色管中,将比色管做好标记。 按步骤 2的方法分别加入 对氨基苯磺酸溶液 和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溶液,并定容至50ml,混匀,静置 15分钟后,观察样品颜色的变化,并与标准显色液比较,找出与标准液最相近的颜色,记录对应的亚硝酸钠含量,并计算。 每隔 2天测一次,将结果记录下来。 1号坛 泡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 2020年 1月 4日 (封坛前) 2020年 1月 8日 2020年 1月 12日 2020年 1月 15日 2020年 1月 19日 3号坛 2号坛 4. 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选录 …… 三只泡菜坛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的绝对数量虽然不同,但整体的变化趋势却基本相同。 在腌制后的第五天,三只泡菜坛中亚硝酸盐的含量都达到最高峰 ( 3号坛中的亚硝酸盐分别达到 、 、 ),在腌制后的前 6天内,泡 菜中的 亚硝酸盐含量就可以达到最高峰。 而第 9天后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开始有明显下降。 这 可能是由于泡菜在开始腌制时,坛内环境有利于某些细菌的繁殖 (包括一些硝酸盐还原菌),这些细菌可以促进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 但随着腌制时间的延长,乳酸细菌也大量繁殖,对硝酸盐还原菌产生一定的抑制作,使其生长繁殖受到影响,造成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又有所下降。 均样 +水 → 捣碎 → 加果蔬提取剂( 50gBaCl2+CdCl2 → 加 1000ml重蒸馏水中,用浓 HCl调 PH为 1) → 振荡 1小时 → 用 NaOH调至中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