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季节防家兔皮肤真菌病内容摘要:

2、由于近几年来养兔业的大发展,大量种兔的流动,该病呈流行趋势,对养兔业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发病兔场的工作人员也会引起皮肤损害,影响人的健康。 为减少经济损失,保障养兔业的正常发展,笔者对该病作了研究,利用抗真菌药防治兔脱毛癣,配合有效的消毒措施,防治该病已取得明显进展。 流行状况该病已存在多年,各地均有发生,随着规模化养兔的发展,该病流行更为广泛,危害更大。 据临床观察,该病在主要养殖区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如四川、山东、浙江、江苏、上海、北京、黑龙江等。 毛兔、肉兔、獭兔均易感。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发病尤盛。 主要是仔兔、幼兔、哺乳母兔发病。 发病率高低不一。 就一个兔场而言,先有少部分仔幼兔发病,继 3、而不断扩大,直至绝大部分仔兔均发病。 一窝兔中,发病率在 80仔幼兔发病后会在 3月龄左右自然康复不表现临床症状。 一般情况,该病不引起兔直接死亡,但因该病导致生长速度慢,脱毛后怕冷、抗病力下降,加之外界环境条件较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可继发其它疾病,引起死亡率大幅度上升,特别是在北方的寒冷季节更是如此。 传播途径该病病原是真菌,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家兔的一种皮肤病,因病原的不同,感染程度的不同,表现临床症状多有变化。 该病病原除感染家兔外,还可以感染人及其它动物如猪、猫、狗等。 一般兔场多为引进种兔时不慎带菌而引发该病。 由于青、成年兔一般不表现临床症状,很难发现病兔,致使引进种兔时防不胜防。 当兔场内有此类 4、病原存在时,非繁殖期一般也不表现病症,只是到繁殖期间,母兔乳腺发育,皮肤利于真菌繁殖,在母兔乳房周围形成病灶。 乳兔在哺乳时与母兔直接接触,仔兔稚嫩的皮肤更易被感染,几天后表现出临床症,随后不断扩大感染范围,病情不断加重,产生不同的临床症状。 真菌的传播较为迅速,病兔的痂皮、毛等脱落后带有大量病原菌,通过机械传播如人工搬动、空气流动等,在兔场内广泛的传播,在兔场周围也散播大量病原。 由于真菌多以孢子的形式传播和存在,一般情况下一时难以清除干净。 由于工作人员与兔接触较多,也难免不被感染。 临床症状该病主要危害仔幼兔。 哺乳兔 7 日龄以后,便可发现兔唇边、眼周围皮肤增厚、发炎、痂皮增生,脱毛后如戴眼镜,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