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的人工养殖与蟾酥采集内容摘要:

2、饵料量。 饲养区域的蟾蜍存量。 在一个过度密集的养殖区域内,常常发生蟾蜍采食量不足。 为避免这一弊端,建议将养殖区域进行分隔。 采用尼龙网围成 200方米的区域,每 1 平方米的蟾蜍存量控制在 20 只以下为宜。 即每一区域内养殖 4000,区域内保证 1/3 的水面和 2/3 的陆地配置。 不同大小的蟾蜍个体也应该分群养殖,建议分成幼蛙群、能成群和成年群。 具体可根据蟾蜍的身体大小来分群,这样有利于饲养管理操作和促进蟾蜍生长。 饲料的解决和强化饲喂。 大批量养殖蟾蜍,饲料是一个关键,为此养殖场内应配套饲养蝇蛆、面包虫、蚯蚓等等。 饲料投喂应做到定时、定点、定量。 利用紫外灯诱捕昆虫,不失为是一种有效的生态学措施, 3、但具体做法上应该注意,紫外灯距离地面不宜过高,以 30米为宜。 此外,由于昆虫多活动于杂草丛中,因此在养殖场内种植黑麦草、苜蓿草和各种蔬菜,是利用生态环境营造小气候的较好方法。 另外,还可以采用填喂法进行强化饲喂,这种方法在每年的冬春交替的季节尤为必要。 因为此时出蛰后的蟾蜍由于缺乏食物,死亡率较高,人工强化饲喂有利于提高存活率。 二、蟾酥采集采用适度挤压,多次重复的方法。 在蟾酥的采集过程中,不要贪图多得,省事,一次性强行地将蟾蜍腺中的浆液全部挤尽,这样常常造成对蟾蜍的损伤。 因为蟾蜍的分泌是一个随时合成,遇到刺激就随时分泌的行为。 一次性喷射之后,经过几天又能重新分泌。 所以,我们提倡采用适度采收、多次重 4、复的方法。 每次只是轻微用力挤压,少挤一点,一个月重复 3。 这样比一个月一次的全量采集方法更具可持续利用的优势。 将采集蟾酥和填喂饲料结合起来。 先将饲料捣碎成均浆,然后用注射器塞进蟾蜍的嘴角进行推注式饲喂。 这种方法的优点就是能够通过人工操作的方法来解决蟾蜍捕食饵料的困难,可以不必强调饵料的鲜活、跳动等特殊要求,惟一的缺点就是对蟾蜍进行逐个的推注十分耗费人工,然而若将饲喂和采集蟾酥结合起来,就能达到一式二用的目的。 试验证明,先采集蟾酥,后注射食物的方法不但能提高蟾蜍的存活率,而且还能避免蟾蜍因捕捉不到食物所致的饥饿现象。 利用大棚打破冬眠,延长蟾酥的采收期。 野生状态下的蟾蜍自 10 月下旬开始进入冬眠,一直到第二年春天 3、4 月份。 实际的蟾酥采集只有 6月。 如果采用塑料大棚控温,人们就能够常年采集蟾酥,这样一来,从经济效益上就可以增收。 塑料大棚控温中,注意以下两点:大棚内的温度要尽量保持一致,切忌昼夜温差过大。 要保证有充足的饲料供应,蟾蜍在打破冬眠之后,其新陈代谢率就处在春秋季节的水平,如果此时饲料跟不上,往往导致蟾蜍大量死亡,而此时期由于自然界缺少各类昆虫,饲料的投喂就只能靠人工注射法来强行饲喂了。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