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接班工作制度内容摘要:

%;出口总额达到 亿美元,增长 %;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增长 %;完成地方公共财政收入 亿元,增长 %,完成税收 亿元 ,增长 %,增幅均列全市第一位。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为 “十三五 ”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坚持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转型发展是我区产业做大做强的重大机遇和必然要求。 我们坚持 高端高质高效的发展方向,狠抓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以增量带动结构优化,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深入开展 “项目服务年 ”活动,重点实施125 个市区级重大项目,完成投资 300 多亿元。 新引进内资项目 369个,其中亿元以上重大项目 90 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培育。 繁荣发展现代服务业。 金融、物流、高端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97 亿元,占服务业比重达到 %。 物流业发展迅猛,投资 26 亿元的零点电子商务物流园开工建设,普洛斯、圆通快递等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落户我区,物流业态不断提升。 电子商务物流、冷链物流、医药物流等新兴物 流占比达到 70%以上。 金融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年 “新三板 ”挂牌企业 10 家,鲁新建材等百家企业入选 “新三板 ”挂牌后备资源企业。 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传统企业加速改造,纷纷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技改投资占全区工业投资比重达到 62%。 投资 15 亿元的齐鲁制药新产品基地开工建设,投资 6 亿元的宏济堂中医药产业园建成投产。 临港开发区加速发展,全年完成投资 95 亿元,精密制造、生物制药等 17 个工业项目相继开工,加快了全区工业转型步伐。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走适度规模经营的路子,以土地流转促农业园区建设,省市级农业园区达到 47 家,农业 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 实施卧虎山水库增容、河道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等基础工程,进一步夯实了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持续加强,被评为“全国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 (二)坚持城乡互动,新型城市化步伐全面加快。 以重大项目建设带动重点片区突破、以重点片区突破带动区域发展,城市发展的动力不断增强。 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无私奉献,完成拆迁面积 120 多万平方米,挂牌出让土地 5800 多亩,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下了坚实基础。 六大片区建设强力推进。 老城区坚持旧城改造与商业培育协同推进,聚隆广 场、时代国际等一批城市综合体项目为洪楼高端商务区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唐冶、华山、旅游路、新东站、雪山等片区坚持整体规划、组团开发、产城融合发展的路子,安置房建设与高端商务、总部基地、创业创意园等产业项目同步实施,助推了东部新城迅速崛起。 小城镇发展各具特色。 南部山区各镇以打造生态新城镇为引领,积极推进环境优化和基础设施配套,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生态产业持续增效。 北部平原各镇发挥优势,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和主导产业,精农、强工、富民之路越拓越宽。 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启动建设市级示范村7 个、区级示范村 34 个,形成一 批风格各异的自然生态村、文化旅游村和特色产业村。 城乡基础设施持续完善。 济乐高速济南连接线工程完工并通车,石济客专、龙脊河整治、凤凰路改造等省市重点工程顺利推进。 新建改造城乡道路 116 公里。 实施山体公园建设和城乡绿化提升工程,白泉湿地保护项目正式启动,机场路、旅游路等重点道路绿化全面完成。 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契机,全面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采取分片督导、典型引导等措施,各街镇实现了环卫设施和作业队伍全覆盖,生活垃圾集中清理、统一外运,农村环境面貌有了明显改善。 建立健全 “四小 ”行业和农贸市场 管理长效机制,有效解决了一批城市管理 “老大难 ”问题。 全面实施 “大气污染防治十大行动 ”,狠抓工地扬尘、渣土整治和工业生产综合治理,空气质量逐步好转。 (三)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升民生建设和社会治理水平。 持续增加社保、医疗、教育等重点领域的投入,各项民生和社会重点事业支出达 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 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 %和 %。 新增城镇就业 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9363 人。 城乡低保标准、居民基础养老金、城乡居民医保 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 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 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功组建历城二中和区实验小学两大教育集团,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实现成功破冰。 唐冶文博中心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全部免费开放,组织群众文艺文化活动 300 余场。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全面提升省市级标准化卫生室,柳埠镇卫生院被国家卫计委评为 “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 ”。 社会治理全面加强。 圆满完成村委会换届工作,一批责任心、事业心强的年轻人、能人进入村级班子。 扎实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 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依 法处置非正常上访行为,全力维护社会秩序,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四)坚持改革创新,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进步。 扎实开展 “三严三实 ”专题教育,作风建设和工作效能得到进一步强化提升。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完善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制度,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和“12345”市民服务热线,较好地解决了一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扎实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制定公布行政权力清单、政府部门责任清单,厘清政府职能边界,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加快。 积极承接省市下放权限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落实 “两集中、两到位 ”服务模式,有效解决了服务群众 “最后一公里 ”的问题。 各位代表, 2020 年各项工作圆满收官,标志着我区 “十二五 ”规划目标任务胜利完成。 五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复杂变化和诸多挑战,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各项工作,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奋力开创了历城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的新局面。 五年来,我们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全力争当济南跨越发展新的增长极,经济综合实力 大幅提升。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总量是 2020 年的 倍。 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年均增长 %,总量是 2020年的 倍。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21%,总量是 2020 年的 倍。 特别令人振奋的是,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连续跨越 50 亿、 60 亿、 70 亿大关,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达到 %,比 2020 年提高 个百分点。 区域竞争力大幅提升,连续两年获评 “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市辖区 ”。 五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三次产业比重由 2020 年的:: 调整到 ::,服务业占比提高了 个百分点,城市经济特色进一步凸显。 新兴产业规模壮大,齐鲁制药、力诺集团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 临港开发区欧洲工业园成为全市最大的欧美企业聚集区。 科技创新成效显著,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79 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 46 家,院士工作站 3 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了 个百分点;拥有国家级驰名商标 10 个、省级驰名商标 48 个,品牌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实现了由大到强、质效双升的积极转变。 五年来,我们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推进科学 规划、集约建设、精细管理,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建成区面积由50 平方公里增加到了 80 平方公里,比 2020 年扩大了 60%,城镇化率达到 %。 老城区改造提升和新城区开发建设齐头并进,全区呈现出全面布局、整体推进的城市建设大格局。 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水质净化三厂、唐冶热源厂、临港污水处理厂等一大批城市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营,支撑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城乡面貌更加靓丽,新增城市绿化面积 260 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40%,全区林木覆盖率达到 %,超出全市平均水平 10 个 百分点,被评为 “全国绿化模范区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新突破。 城镇综合承载力、集聚力和辐射力明显提升。 五年来,我们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优化体制环境、激发市场活力,经济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全面深化改革迈出坚实步伐,行政审批、财税金融、食药品监管、农业农村和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改革有序推进,审批事项大幅精简,营商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市场主体数量大幅增加。 合同监管、项目竞标等村务管理经验在全市推广。 研究出台了加快推进企业上市的政策措施,全区上市公司 4 家, “新三板 ”挂牌企业 11 家,被确定为 “全省民间资本支持创新创业试验区 ”。 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显著,被评为 “全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区 ”。 五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先,社会事业实现全面进步,人民生活得到更多实惠。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 11%和 %,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落实救助资金 亿元,实施临时救助、入学救助、自然灾害救助等各类救助 万例。 城乡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大病医疗救助和贫困生资助、城乡医保均实现全覆盖。 先后荣获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 ”、 “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 ”、 “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区 ”、 “全国文化先进区 ”等国家级荣誉称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