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兔主要传染性疾病-弓形虫病和附红细胞体病内容摘要:

2、9 株和鼠类 5 株:崔君兆等(1995)于 19831986 年对我国 12 个省市自治区家兔弓形虫研究发现,阳性率最高为上海 其次是广西、福建,阳性率分别为 最低为内蒙 傅军等(1999)对来自农户的 60 只兔利用 检测,阳性率 5%(3/60):苑方英等(2004)用 获法对河北省 10 种家养和实验动物进行检测,结果 10 397/1595),其中家兔的感染率最低,阳性率 3/226):赵玉强等(2001)对山东省动物弓形虫感染的结果表明,1/24),感染最高的为猫 82/185),221/623)、羊 65/276)、狗 17/133)1/17);周永华等(1998)对来自无锡市 3、3 个实验动物应用单位的实验用兔利用间接血细胞凝集试验(1酶联免疫 1 败附试验(行调查,其弓形虫的感染率分别为 3/45)、7/72)1/32),平均感染率 可见,不同地区家兔的感染率有所不同。 前研究表明,其传播主要有三条途径:人要是垂直传播,受弓形虫感染的孕妇经胎盘传给胎儿,由于胎膜能保护胚胎,弓形虫直接侵入胚胎不易,可通过母体血循环而感染,感染时间在母体急性感染的原虫血症期。 其它感染途径有通过隐性感染母体子宫内膜中包囊传播,阴道分泌物中的虫体在分娩时感染新生儿,弓形虫随羊水进入胎儿胃肠道引起感染等。 引起先天性弓形虫感染的先决条件是孕妇先有原发感染。 动物认为是终宿主猫传播给中间宿主猪、家兔 4、、绵羊等的过程。 主要有三种途径:第一,动物的食物和饮水中污染了猫粪便中孢子化卵囊:第二,动物食用受弓形虫组织包囊污染的肌肉和脏器;第三,先天性感染,动物在交配、妊娠、分娩过程中的水产和垂直传播。 对于草食动物而言,第一条途径最为普遍。 动物养宠物的人与猫接触的机会较多,尤其是孕妇与猫的直接接触,猫粪便中弓形虫卵囊对人类的饮水、肉食品、蔬菜及土壤等的污染,人食用含弓形体组织包囊的未经煮熟的肉食品和动物内脏。 用未经处理的山羊奶喂婴儿也是弓形虫传播人类的重要途径,儿童在动物园中与动物的接触提供了弓形虫的传播机会。 性型小兔以突然废食,体温升高和呼吸加快为特征,有浆液性和浆液脓性眼垢和鼻漏。 病兔嗜睡,并于几 6、(1)磺胺嘧啶加甲氧胺嘧啶。 前者首次用量每千克体重 ,维持量每千克体重。 后者用量每千克体重 ,每日 1 次内服,连用 5 天。 (2)磺胺甲氧吡嗪加甲氧苄胺嘧啶。 前者首次用量每千克体重 ,维持量每千克体重。 后者用量每千克体重 ,每日 1 次内服,连用 5 天。 (3)长效磺胺加乙胺嘧啶。 前者首次用量为每千克体重 ,维持量每千克体重 ,后者用量每千克体重 ,每日 1 次内服,连用 5 天。 (4)蒿甲醚,每千克体重 615 毫克,肌肉注射,连用 5 天,有很好的效果。 (5)双氢青蒿素片,每兔日 1015 毫克,连用 56 天。 (6)磺胺嘧啶钠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 ,日两次,连续 3 天。 )猫是弓 7、形体的完全宿主,而兔和其它动物仅是弓形体原虫无性繁殖期的寄生对象,因此要防止猫接近兔舍传播该病,饲养员也要避免和猫接触。 (2)定期消毒,饲料、饲草和饮水严禁被猫的排泄物污染。 (3)对流产胎儿及其它排泄物要进行消毒处理,场地严格消毒,死于该病的病兔要深埋。 近年来,弓形虫病在猪、羊、鸡等家养动物的报道很多,但在家兔方面较少。 19942004 年仅刘德福等(2004)报道了一例。 而根据笔者了解情况,其发病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由于腹泻是弓形虫病的临床症状之一,而人们对其全貌缺乏了解,其真实发生情况有待研究。 浆及骨髓液等部位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本病最早于 1928 年在啮齿类动物血液中发现,19 8、38 年在绵羊的红细胞及周围发现多形态的附红细胞体存在,并命名该病。 1986 年首次描述了人的附红细胞体,现该已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并已在人、多种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中发现。 国内对该病的研究报道相对较晚,最早于 1972 年在江苏南部地区报道的“猪红皮病”,后经证实为附红细胞体引起,以后在多种动物中相继报道附红细胞体感染,并且有关人和动物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诊治方面的报道日益增多。 随着人和动物附红细胞体临床病例的增多,此病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目前国际上将附红细胞体列为立可次氏体目、无浆体科、附红细胞体属。 附红细胞体的种类很多,现已命名的大约 14 种。 常见的有牛温氏附红细胞体,绵羊附红 10、而有人认为哺乳仔猪发病是子宫内感染造成的。 由于腹膜内和静脉注射含附红细胞体的血液,可以发生接触感染。 也有人认为,此病可以通过猪胎盘进行垂直感染。 许耀臣等(2001)对病猪舍中的蚊子进行分析研究观察,并且用蚊子对健康猪进行自然接种,复制出了该病。 首次用实验证明了蚊虫的传播媒介作用。 该病的发生有明显季节性,多在温暖季节,尤其是吸血昆虫大量孳生繁殖的夏秋季节感染,表现隐性经过或散在发生,但在应激因素如长途运输、饲养管理不良、气候恶劣、寒冷或其他疾病感染等情况下,可使隐性感染獭兔发病,症状较为严重,甚至发生大批死亡,呈地方流行性(秦建华等,2003)。 性、贫血性疾病。 患病獭兔体温升高,2,精神萎顿,食 11、欲减少或废绝,结膜苍白,转圈,呆滞,四肢抽搐。 个别獭兔后肢麻痹,不能站立,前肢有轻度水肿。 乳獭兔不会吃奶。 少数病獭兔流清鼻涕,呼吸急促。 病程一般 35 天,多的可达一个星期以上。 病程长的有黄疸症状,粪便黄染并混有胆汁,严重的出现贫血。 血常规检查,獭兔的红、白细胞数及血色素量均偏低。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血色指数均偏高。 一般仔獭兔的死亡率高,耐过的仔獭兔发育不良,成为僵兔。 怀孕母獭兔患病后,极易发生流产、早产或产出死胎。 根据病程长短不同,该病分成三种病型。 急生型:此型病例较少。 多表现突然发病死亡,死后口鼻流血,全身红紫,指压褪色。 有的患病獭兔突然瘫痪,饮食俱废,无端嘶叫或痛苦呻吟,肌肉颤抖,四肢抽 12、搐。 死亡时,口内出血,肛门排血。 病程 13 天。 亚急性型患病獭兔体温升高,达 2,死前体温下降。 病初精神萎顿,食欲减退,饮水增加,而后食欲废绝,饮水量明显不降或不饮。 患病獭兔颤抖,转圈或不愿站立,离群卧地,尿少而黄。 开始兔便秘,粪球带有黏膜,后来拉稀,有时便秘和拉稀交替出现。 后期病獭兔耳朵、颈下、胸前、腹下、四肢内侧等部位皮肤有出血点。 有的病獭兔两后肢发生麻痹,不能站立,卧地不起。 有的病獭兔流涎,呼吸困难,咳嗽,眼结膜发炎。 病程 37 天,死亡或转为慢性经过。 体一般营养症状变化不明显,病程较长的病兔尸体表现异常消瘦,皮肤弹性降低,尸僵明显,可视粘膜苍白,黄染并有大小不等暗红色出血点或出血斑,眼 14、点。 胃底出血、坏死,十二指肠充血,肠壁变薄,粘膜脱落,其他肠段也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变化。 淋巴节肿大,切面外翻,有液体流出。 软脑膜充血,脑实质有微细出血点,柔软,脑室内脑脊髓液增多。 临床诊断要点:黄疸、贫血和高热,临床特征表现为全身发红。 )预防:整个兔群用阿散酸和土霉素拌料,阿散酸浓度为 土霉素浓度为 (2)治疗:四环素、土霉素,每千克体重 40 毫克,或金霉素,每千克体重 15 毫克,口服、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连用 714 天。 血虫净,(或三氮咪,贝尼尔),每千克体重 510 毫克,用生理盐水稀释成 10%溶液,静脉注射每天一次,连用 3 天。 新胂凡纳明(914),每千克体重 4060 毫克,以 5%葡萄糖溶液溶解成 10%注射液,静脉缓慢注射,每日一次,隔 36 日重复用药一次。 碘硝酚每千克体重 15 毫克,皮下注射,每天一次,连用 3 天。 黄色素按每千克体重 3 毫克,耳静脉缓慢注射,每天一次,连用 3 天。 磷酸伯喹的强力方焦灵注射液每千克体重 克,肌肉注射,连用 3 天。 磺胺0 毫克,肌肉注射,连用 3 天。 此外,用安痛定等解热药,适当补充维生素 C、维生素 B 等,病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