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地理必修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2课时)内容摘要:
时瀑布附近有风存在 解析 该题考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北赤道暖流 属于风海流,是在东北信风的吹拂下形成的海水的 大规模运动;北大西洋暖流向沿岸地区输送大量的 热能来改变大气运动,从而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 静风天气时,瀑布附近水体运动产生风,这些都是 大气圈与水圈之间存在能量交换的体现。 C 2.海洋对大气的作用主要是向大气输送大量 ( ) A.动能 B.势能 C.热能 D.化学能 C 3.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能量是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 B.能量是联系四大圈层的纽带 C.大气圈只与水圈发生能量交换 D.台风中心区域海面较高 解析 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形成的,台风中心气压低,海面高。 C 考查点二 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下图是“ CO2在自然界中的主要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 4~ 6题。 4.使空气中 CO2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 A.植物光合作用 B.燃烧矿物燃料 C.生物尸体分解 D.生物呼吸作用 5.大面积地砍伐森林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 ① 空气中 CO2浓度增加 ②臭氧层空洞 ③水土流失,环境恶化 ④许多物种灭绝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6 .根据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6C O2+ 6H2O ———— →光能叶绿素C6H12O6+ 6O2 A .太阳辐射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态 系统 B .大气中 CO2减少致使地球上的植被覆盖率减小 C .绿色植物在阳光下能放出氧气和氮气 D .光合作用把有机物合成为无机物 解析 由于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 CO2,再加上森林的大量砍伐,使空气中 CO2含量与日俱增。 造成臭氧层空洞的原因是制冷设备中的氟氯烃物质与臭氧发生化学反应而破坏了臭氧层,而不是 CO2增加造成的。 太阳辐射能是地球表面的能量源泉,太阳辐射能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 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 答案 课时作业 读图,回答 1~ 2题。 1.此图可以简单看作是“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 正确 完成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是 ( ) A.①动物 ②。鲁教版地理必修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2课时)
相关推荐
2、长。 孔雀鱼品种多,形态、色泽各异,常根据其纹理色泽、体色和尾鳍状等分类,如根据其尾鳍的形状,分为上峰尾、下峰尾、双峰尾、琴尾、针尾、圆尾、三角尾和尖尾等品种。 其体、背鳍以及尾鳍的颜色五彩缤纷,有红色、蓝色、黑色、黄色、绿色、虎皮色及杂色。 长可达 7色较雄鱼暗淡,呈肉色,稍透明,背鳍和尾鳍的颜色也较雄鱼逊色。 孔雀鱼性温和,可与其它小型热带鱼混养,生活于水族箱内水体中、上层
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阔、最深厚、也最典型的黄土地貌区,黄土土质疏松,主要由较细粉砂颗粒组成,气候主要为温带季风气候。 据史料记载:黄土高原在汉代时,一派草肥水美、山清水秀的景色。 但自唐代以后,由于大兴土木、连年战争,森林植被被大量砍伐,再加上近代大力发展粮食种植业的影响,就变成今天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丘陵沟谷区,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同时,被冲走的土壤,顺着黄河的大小支流,带到下游
时间 (天) 暖锋 气压 气温 冷气团 暖气团 暖气团 观察 “ 冷锋与天气 ” 、 “ 暖锋与天气 ” 图,找出这两幅天气图有哪些不同点。 冷气团 冷锋 暖锋 从冷气团移动状况来看 从降水看 从锋面夹角看 从表示方法看 冷气团箭头为 直线 冷气团箭头为 弧线 降水在锋面线之 后 降水在锋面线之 前 冷锋形成的夹角大 暖锋形成的夹角小 冷锋是锋线前画三角(锯齿形)表示
带的南北变化 亚欧大陆中纬度自然带的东西变化 在低纬和高纬表现明显 中纬度表现明显,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由赤道向两极 由沿海向内陆 ▲ 自然带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地域分异 形成 基础 影响 因素 分布 规律 特征 实例 水平分异 由赤道向两极 由沿海向内陆 山地垂直分异 ▲ 自然带分布规律 热量 水分 水热状况 太阳 辐射 海陆 分布 海拔 高度 东西延伸 (纬线方向) 南北更替 (纬度变化
缝、内外搭砌,不得采用外面侧立石块、中间填心的砌筑方法。 毛石砌体的灰缝厚度应为 20— 30mm,砂浆应饱满,石块间较大的空隙应先填塞砂浆,后用碎块或片石嵌实,不得先摆碎石块后填砂浆或干填碎石块的施工方法,石块间不应相 互接触。 毛石砌体第一皮及转角处、交接处和洞口处应选用较大的平毛石砌筑。 毛石墙必须设置拉结石。 拉结石应均匀分布、相互错开,一般每 0,7m 墙面至少应设置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