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地理必修1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原因1内容摘要:
) A.喀斯特地貌是在内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地表形态 B.岩浆岩地区具有发育喀斯特地貌的良好地质条件 C.伊比利亚半岛西北部的喀斯特高原是世界上典型 的岩溶地区之一 D.“碧莲玉笋世界”是形容我国云贵高原喀斯特地 貌景色的著名词句 解析 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 (沉积岩 )在外力 (流水 )作用下形成的 , 巴尔干半岛的喀斯特高原是典型岩溶地区之一。 答案 D 2.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 ( ) A.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 作用 B.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岩石的侵蚀和风化作用 C.含有二氧化硫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 作用 D.含有二氧化硫的水对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解析 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A 3.如图为“我国江南园林小景”。 图中的太湖石是由石灰岩组成,其玲珑剔透独特形态的形成原因是 ( ) A.风力侵蚀作用 B.岩浆作用 C.流水溶蚀作用 D.变质作用 解析 太湖石主要由石灰岩组成,它受到含二氧化碳的水的作用,形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被水溶蚀,这属于流水的侵蚀作用。 C 4.喀斯特峰林、孤峰地貌 ( ) A.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 B.是化学作用的结果 C.形成于热带、亚热带湿润的石灰岩地区 D.形成于各地的石灰岩地区 解析 喀斯特峰林、孤峰地貌属地面喀斯特地貌,是流水溶蚀作用的结果,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湿润的石灰岩地区。 C 考查点二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5.关于桂林山水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 B.气候炎热多雨,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 C.流水侵蚀作用强烈,淀积沉积地貌发育 D.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的含量较高 解析 桂林地区东部、西部、北部地势较高,中部、南部地势较低,漓江谷地自北向南纵贯全境,有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富集。 但是由于空隙、裂隙发育广泛,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水大量渗漏到地下,地表水并不丰富。 B 桂林山水是北起兴安,南到阳朔的绵延 100多千米的山水风光的代名词。 据此完成 6~ 8题。 6.下列是对桂林山水自然景观描述的是。鲁教版地理必修1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原因1
相关推荐
明正值的时期是( ) A. 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 B. 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伏旱天气 C. 夏至日 D. 春分日或秋分日 B D 读“太阳光照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在图中标注太阳高度 为 0度,地方时为 8点的点 M。 (2)地球表面 C点有一物体 沿 CD向 D运动,其方向向 偏移 (南或北 ),发生上 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3)图中 AB 线 (晨或昏 )。 图中 D点大约再过
判断下面的褶皱哪部分是背斜,哪部分是向斜。 为什么 2形成的山岭是背斜山岭还是向斜山岭。 原因是什么。 北 8 喜马拉雅山 9 10 返回 褶皱的应用: 钻矿打井:寻找石油、天然气,寻找地下水。 11 断层 :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 压力或张力 ,超过了岩层能承受的强度,岩层发生 断裂 ,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 错动、位移 ,形成断层。 12 13 汾河
、半干旱地区变更干燥。 开裂的土地 土地荒漠化 洪涝灾害 温度增高使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 尤其是血吸虫病、霍乱、脑膜炎、 登革热等传染病目前主要发生在 热带地区的疾病可能随着气候变暖 向中纬度地区传播。 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 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影响农业生产 对水循环的影响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加强国际合作 开发新能源 提高能源利用率 加强植树造林 措施:
2、为主,不用补充骨粉;如果是咸鱼粉,也不用补充食盐。 准备配种期每日补鱼肝油 2,维生素 或维生索 E 粉适量。 在 12份,种狐要及地接种犬瘟热、病毒性肠炎细胞培养灭活苗和脑炎等疫苗。 狐用添加剂、多种维生素要在日粮中天天补给。 另外,还要根据种狐的体况定量喂饲,每天早晚各喂 1 次防止喂饲过量,出现过肥。 2 准备配种期的管理21 保证光照狐大都在自然光照下饲养,不能把狐放在背阴
2、鸟“叽叽叽”的鸣叫声,而且声音逐渐增大,间隔时间越来越短,这表示雏鸟将要出壳。 如果啄壳声及雏鸟的鸣叫声逐渐减弱,且间隔时间延长,就应考虑实行人工助产;有些胚鸟可自行破壳,在气室处或发现被啄破的裂纹或小孔,但经 8时,仍无出壳迹象,且通过小孔可见内壳膜已发黄时,也应将蛋壳从破孔处打开,以免造成胚鸟窒息死亡。 在孵化过程中,常有雏鸟将蛋壳打开面积很大,喙伸出壳外的现象,由于受活动空间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