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科动物七例放线菌病的诊疗内容摘要:

2、菌病,发病初期下颌部、左右面颊出现鸡蛋大小的肿块,触诊有痛感。 短时间内肿块扩大,成为一小而坚实的硬块,此时触诊无痛感,病鹿呼吸、吞咽和咀嚼困难,逐渐消瘦。 一例肿块破溃化脓,流出黄白色脓汁,并延伸至面颊形成瘘管,多次治疗无效而死亡。 2诊断刮取患鹿肿块破溃处的脓汁少许,用水清洗,找出其内针尖大小的硫磺样颗粒,置于玻片上,滴 1滴 15%氢氧化钾溶液,压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发现菌体中心紫色,周围有辐射状的红色菌丝,结合临床症状,确诊为放线菌病。 3治疗将病鹿用眠乃宁麻醉,切开肿块,先后用 3%双氧水、5%碘酊和 160万单位的青霉素生理盐水清洗,并用食用的含碘盐填充,肌肉注射 480万单位青霉素。 一周后再处理 1次,除 1例形成瘘管、化脓灶扩大而死亡外,其余 6例全部痊愈。 料和饮水中,寄生于动物的口腔和上呼吸道中,当黏膜和皮肤有破损时便可感染发病,形成特异性菌肿。 动物换齿或吃人带刺的饲料如禾本植物的茎、麦秸和大麦穗时,导致黏膜受损而引起该病的发生,我园此次发生鹿放线菌病可能与饲喂麦秸等饲料有关。 注意饲料及饮水的卫生,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圈舍的卫生及消毒工作,特别是防止皮肤、黏膜发生损伤。 对伤口进行及时的处理和治疗,在本病的预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及林可霉素较敏感,所以合理应用抗生素可提高本病的治愈率。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