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20xx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课件:第12课苏武传内容摘要:

家。 历时二十余年完成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 _____ _ ________ 史。 班固诗、文、赋俱佳,其 ____ _________ _ __ 是汉代京都大赋中的名篇,_________ _ ______ 则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断代 《两都赋》 《咏史诗》 基础导学篇 文学常识 班固 (32 年 — 92 年 ) ,字孟坚,扶风安陵 ( 今陕西咸阳东北 ) 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 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 建武三十年 ( 54 年 ) ,班彪过世,班固从京城迁回老家居住,开始在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 汉和帝永元元年 (8 9 年 ) ,大将军窦宪率军北伐匈奴 ,班固随军出征,任中护军,行中郎将,参议军机大事,大败北单于后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铭》。 后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受株连,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岁。 班固一生著述颇丰。 作为史学家,《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 前四史 ” 之一;作为辞赋家,班固是“ 汉赋四大家 ” 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同时,班固还是经学理论家,他编辑撰成的《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使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 写作背景 出使匈奴谱悲歌 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 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 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希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相关知识 断代史 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历史的史书或史书体例。 它是相对于 “ 通史 ” 而言的。 以朝代或时代为断限,并对政治、经济、 文化等方面均作叙述之史书。 东汉班固作《汉书》,首创其例。 此后大部分纪传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史书都属断代史性质之史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分为 12 篇纪、 8 篇表、10 篇志、 70 篇传,共 100 篇, 80 余万字。 记事上起汉高祖元年,下至王莽地皇 4 年,共 229 年历史。 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史,除了《史记》以外,均为断代史。 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断代史。 永平五年 ( 公元 62 年 ) ,班固全力以赴撰写《汉书》时,有人向朝廷上书告发班固 “ 私修国史 ” ,汉明帝下诏扶风郡收捕,班固被关 进京兆监狱,书稿也被官府查抄,班家上下十分紧张。 班固的弟弟班超担心班固被郡署考逼,无法表白,便骑上快马赶赴洛阳,打算上书汉明帝,替班固申冤。 汉明帝对这一案件很重视,特旨召见班超核实情况。 班超将父兄两代人几十年修史的辛劳以及宣扬 “ 汉德 ” 的意向全部告诉了汉明帝,扶风郡守也将查抄的书稿送至京师。 明帝读了书稿,对班固的才华感到惊异,称赞他所写的书稿确是一部奇作,下令立即释放,并召进京都皇家校书部,拜为兰台令史,掌管和校定皇家图书,终有《汉书》流传千古。 合 作探究篇 一、整体感知 1 .文中几次写匈奴劝降苏武,劝降方式有何不同。 答: _____ _ _________ _ _ ________ _ _________ _ _________ _ _ _________ _ _________ _ _ ________ _ _________ _ _________ _ 【答案】 一共三次。 第一次是卫律对他威逼利诱遭到了他的辱骂。 卫律可谓软硬兼施 、方法用尽想迫使苏武投降。 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鸡儆猴的 “ 剑斩虞常 ” ,结果吓倒了张胜,但吓不倒苏武。 接着他 “ 复举剑拟之 ” ,用死亡威胁苏武投降,谁知 “ 武不为动 ”。 卫律见 “ 威逼 ” 不行,于是就 “ 利诱 ” ,说自己 “ 幸蒙大恩,赐号称王。 拥众数万,马畜弥山 ” , “ 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 ,谁知苏武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 卫律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 第二次是单于想利用恶劣的环境想让他投降,他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不屈不挠。 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 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 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他 “ 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 ,来维持生命,他 “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 ,手握象征国家民族的汉节,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 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体现出崇高的爱国气节。 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斗争。 第三次是李陵以情动人现身说法劝其投降, “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 这一次匈奴派出了苏武曾经的故友李陵来劝降。 这部分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 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 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 只是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敌对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 2 .本文里各种人物对苏武起了对比的作用,请把文中多个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对比,看看对塑造苏武形象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 _ _________ _ _________ _ _________ _ _________ _ _ 【答案】 ( 1) 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