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第十一届挑战杯参赛手册内容摘要:
(公开颁奖) 决赛 (校内秘密答辩) 遴 选优秀作品并报送广东省竞赛 中山大学第十 二 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手册 13 初评 参赛学生需要在网站上面下载报名表,连同作品打印稿一起按参赛日程安排上交各校区青年科技协会。 组委会将依实际情况对参评作品进行一定分组,并按一定评分标准 ,邀请学校有一定学术地位的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组成评委会进行校内初评。 经评委打分,按得分高低评选出进入决赛。 评委对 较好的作品给出评语和相关修正意见。 对优秀的作品进行指导,指出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反馈给参赛者,继续完善和提高。 12 月中旬公布决赛的名单。 其中按照参赛作品 30%的比例选出特、一、二、三等奖的候选作品,其中 30 件作品进入决赛答辩。 决赛 评委评阅改进后的作品,进行书面评审和作品熟悉。 书面评审得分占决赛最终成绩的 60%。 评委按抽签结果对作品进行分组封闭答辩,并按评审细则规定独立为每件作品打分。 封闭答辩时各队领队、指导教师不可旁听答辩过程,并不得以任何形式向选手进行提示或帮助。 暂定 每个参加决赛的小组答辩限时 15 分钟,分为团队陈述( 10分钟)、自由问答( 5 分钟)等阶段,提前结束者不扣分(具体时间安排以决赛现场宣布的规则为准)。 评委当场为各小组的现场说服力打分,并给予点评,结合初赛评分结果,给出决赛成绩,并排定名次。 经过 封闭答辩 和评委质询后经评委会复议,在 30 件参加决赛答辩的作品中选出 5个特等奖, 10 个一等奖, 15 个二等奖,其余的进入参赛作品前 30%但没有参加决赛答辩的作品将授予三等奖。 公开表彰省赛、全国赛中优秀作品 遴选并报送全国 “挑战杯”竞赛 展示、成果交流会 中山大学第十 二 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手册 14 颁奖典礼、作品展示和成果交流会 12 月下旬,所有获奖作品将参加颁奖仪式。 其中邀请特别优秀的作品在颁奖仪式上公 开展示,并接受老师和在场同学的提问,相互交流。 颁奖包括发文表彰、颁发证书、奖金等形式。 颁奖典礼后将把优秀获奖作品进行各校区巡回展览,并召开成果交流会,获奖者和其他同学互相交流经验和心得。 报送全省全国“挑战杯”竞赛 从校内获奖的作品中最终评选出三十件作品参加第十二 届广东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原则是推荐校内赛二等奖以上作品参加,具体视实际情况而定)。 然后遴选出六件作品参加全国的比赛。 省赛、全国赛优秀作品表彰 本次大赛重视在全省和全国比赛中获得优良成绩的作品,在省赛中获得特等和一等奖的作品将获得特殊奖金奖励,在全国赛中获得二等及以上奖项的作品获得特殊金额奖金奖励,并全校发文表彰。 并在整个过程中重视对院系的奖励,对于参赛作品较多以及成绩优良的院系给予一定的奖金奖励,授予“学术科技创新标兵院系”等称号,并在先进团委的评审中给予一定的倾斜。 赛竞结束后,对获奖作品保留一个月的质疑投诉期。 若收到投诉,竞赛领导小组将委托有关部门进行调查。 经调查,如确认该作品资格不符者,取消该作品获得的奖励,并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取消下届参赛资格等处罚。 中山大学第十 二 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手册 15 六 评审的模式及标准 1 参赛作品 分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的作者限本、专科生。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文学历史和艺术八个学科。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和科技发明类没有学历的限制。 2 评审过程中综合考虑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现实意义等方面因素。 3 评审委员会的评审工作分初赛、决赛二阶段进行。 初赛要评选出 30 份作品进入决赛。 4 终审要按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 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分别按照一定比例评出特、一、二、三等奖。 5 科技发明制作 I 类和 II 类( I 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 II 类指制作投入较小,对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 )作品分别按上述比例设奖。 各奖励等级之间的标准是相对的。 6 评审的时候会注意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在学识水平和科研能力上的差异,三个学历层次作者的作品各等奖的获奖比例与其进入终审的比例基本一致。 评奖标准 甲类:学生课外学术科学作品竞赛 甲Ⅰ .自然科学类学术作品(仅限在校本、专科学生 参加,不接受研究生报名,限定在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 根据下列方面进行评分(满分 100 分) 1. 可行性( 10 分) ( 1) 考虑论文和报告的工作量大小 ( 2) 考虑论文和报告的工作难易程度是否超出合理范围 ( 3) 课题选择是否有意义 2. 创新性( 30 分) ( 1) 课题的选择是否有独到之处 ( 2) 对所研究的课题是否有新见解 ( 3) 是否填补某一领域空白 3. 科学性和先进性( 20 分) ( 1) 论文和报告的理论水平 ( 2) 论文和报告的学术价值 ( 3) 论文和报告是否处于该领域前沿位置 中山大学第十 二 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手册 16 4. 理论意义或实 践价值( 20 分) ( 1) 论文和报告的实际运用价值 ( 2) 论文和报告的现实社会意义 5.论证( 20 分) ( 1)论证是否充分,论点是否明确,论据是否充足 ( 2)论证过程是否合理,论证方法是否有新意 甲Ⅱ .哲学社会科学类论文和社会调查报告两项比赛(含学术论文,调查报告,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文学,历史,艺术专业)。 根据下列方面进行评分(满分 100 分) 1. 可行性( 10 分) ( 1) 考虑论文和报告的工作量大小 ( 2) 考虑论文和报告的工作难易程度是否超出合理范围 ( 3) 课题选择是否有意 义 2. 创新性( 30 分) ( 1) 课题的选择是否有独到之处 ( 2) 对所研究的课题是否有新见解 ( 3) 是否填补某一领域空白 3. 科学性和先进性( 20 分) ( 1) 论文和报告的理论水平 ( 2) 论文和报告的学术价值 ( 3) 论文和报告是否处于该领域前沿位置 4. 实用性( 20 分) ( 1) 论文和报告的实际运用价值 ( 2) 论文和报告的现实社会意义 5. 评委评审意见( 20 分) 对项目作出综合书面评价或就其某一方面的突出优势和不足予以指出,并在 20分额度内打下主观分。 乙类:学生课外创新作品大赛 乙Ⅰ .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成本较高的制作(只要求对其产品作较为详尽的分析报告,重点放在技术操作的可行性分析) ,根据下列方面进行评分(满分 100 分) 1. 可行性( 30 分) ( 1) 考虑该作品本身是否可行 ( 2) 考虑考虑该作品中技术操作的可行性分析是否到位 ( 3) 国内是否已有同类作品且与本制作相比不具明显优势 2. 创新性( 30 分) ( 1) 构思是否新颖 ( 2) 设计制作方法是否独树一帜 ( 3) 关键技术和主要技术指标是否有独特之处 中山大学第十 二 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手册 17 ( 4) 是否填补某一领域空白 3. 科学性和先进性( 20 分) ( 1) 设计是 否合理、精巧 ( 2) 性能是否优良 ( 3) 与现有技术相比是否具有较突出的实质性技术特点和显著进步 ( 4) 是否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4. 评委评审意见( 20 分) 对项目作出综合书面评价或就其某一方面的突出优势和不足予以指出,并在 20 分额度内打下主观分。 乙Ⅱ .指投入较少,且为生活便利或生产技术带来便捷的小发明。 参赛作品可以是成品,半成品或作品描述分析报告文本。 根据下列方面进行评分(满分 100 分) 1. 可行性以及实用性( 30 分) ( 1)考虑该作品中技术操作的可行性分析是否到位 ( 2) 考虑该作品是否具有一定 的实用性 ( 3) 国内是否已有同类作品且与本制作相比不具明显优势 2. 创新性( 30 分) ( 1) 构思是否新颖 ( 2) 设计制作方法是否独树一帜 ( 3) 关键技术和主要技术指标是否有独特之处 ( 4) 是否填补某一领域空白 3. 科学性和先进性( 20 分) ( 1) 设计是否合理、精巧 ( 2) 性能是否优良 ( 3) 与现有技术相比是否具有较突出的实质性技术特点和显著进步 ( 4) 是否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4. 评委评审意见( 20 分) 对项目作出综合书面评价或就其某一方面的突出优势和不足予以指出,并在 20 分额度内打下主 观分。 校内赛奖项设置: 特等奖 5 项 每项 1500 元 授予证书 一等奖 10 项 每项 1000 元 授予证书 二等奖 15 项 每项 800 元 授予证书 三等奖 若干 每项 300 元 授予证书 中山大学第十 二 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手册 18 (注:初赛选出参赛作品的 30%为获奖候选作品,其中 30 份作品参与决赛答辩争夺特、一、二等奖,其余没参加决赛的授予三等奖。 另外,在省赛中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的作品,由学校分别追加授予 4000 元和 2020 元的奖励,在全国赛中获得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的作品,由学校分别追加授予 10000 元、 7000 元和 5000 元的奖金奖励。 ) 七、相关活动 时间 比赛进程 2020年 6月 — — 11月 ( 1)通过通知、海报、电子大屏幕、横幅、校园网络、宣传单等,广泛动员宣传。 ( 2)填写初步报名意向表,初步统计报名人数,选题情况。 ( 3)聘请本校和外校有相关负责经验的老师为我校有意参赛的同学指导和讲座。 2020年 10月 —— 12月 ( 1) 作品申报 ,学生根据参赛要求上交作品。 ( 2) 与各院系及学校机关部处等协商成立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组委会,制定相关制度(包括奖励办法、激励机制、评审办法等)。 ( 3) 聘请我校或外校相关专家成立评审团 并评审出校内赛特、一、二、三等奖。 2020年 12月 ——2020年 3月 ( 1) 专家评审团评出优秀作品并提出修改意见。 ( 2) 优秀作品作者对作品进行修改,填写有关《作品申报书》 (一式五份)。 ( 3) 向广东省委报送推荐参赛作品。 2020年 5月 — 10月 ( 1) 团省委反馈评审修改意见。 ( 2) 作品修改和完善。 ( 3) 广东赛区报送选拔作品参加全国竞 赛。 ( 4) 参加全国竞赛的选手在挑战杯网页上填报申报书。 中山大学第十 二 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手册 19 八 联系我们 如果您对大赛有任何疑问,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解决 : ○访问大赛网站,参考“参赛 FAQ”。 ○大赛主题网站: ○电话: (020)8411129 150132109 15013214476 ○邮箱: ○ 群号码: 72458356 请各队队长加入 ○ 东校区 咨询群 : 124731989 ○珠海校区 咨询群 : 117699772 ○负责人 号码: 309843911 伊彩文 ○协会博客: 欢迎各位同学们通过各种方式联系青年科技协会,我们非常希望能够。中山大学第十一届挑战杯参赛手册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母犬产后不食症的防治
2、重者废绝。 精神萎靡或兴奋不安,粪干量少,常呈球状,尿少色黄。 脉搏、呼吸一般正常,体温正常或升高,喜卧,呈渐进性消瘦。 3 孕期以饲喂营养全面易于消化为标准,给予充足饮水、微量元素、多种维生素,临产前几天适当减食,降低腹压,有利于胎儿娩出。 少应激,适当运动,多晒太阳,增强机体抵抗力。 持圈舍的环境卫生,产房温度以 1520为宜,相对湿度在 65%左右。 经常消毒,消毒药有来苏儿、百毒杀
母犬发情期间的特殊护理
2、品和用品,腾出足够的时间护理,并事先为狗宝宝安排善良、可靠的人家领养。 无论交配与否,主人都该对它的生理规律细心观察,了如指掌。 狗是单一发情动物,不反复发情。 正常的母犬每年发情 2 次,多在每年春季 3和秋季9各发情一次。 一般小型狗性成熟较早(一般 8龄),有的早至6 月龄,而大型狗性成熟较晚。 母犬性成熟后会出现发情期,此时它会出现骚动不安、食欲不振等征兆,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外阴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