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集约化养殖高产新技术内容摘要:
2、,可建成 1 口 10 平方米的亲蛙池、1 口 25 平方米的蝌蚪培育池,8 口 8 平方米13 平方米的养殖小水泥池,其中,小水泥池池高 用砖砌、水泥砂粉刷,池内由沟和饲料台组成,沟位于池内边三周,宽 225 282部有出水管通向池外,以便排水,并设有 200网罩,以防牛蛙从水管逃走。 在饲料台靠池岸边留出一出水管通向池外,上设有 200网罩。 每口池池边都设有宽 5水管头,连接 2m 左右的软管,以便蛙池进水。 养殖水源由院子中的深水井抽入。 二、饲养管理2005 年 7 月 6 日在 8 口小水泥池中投放变态后的幼蛙 3600 只,平均每只体重8g,平均投放密度 42 只/平方米。 刚变态的幼蛙投 3、喂蝇蛆、蚯蚓等活饵进行诱食,经过一段时间饲料的驯化,逐步摄食死饵,种类有小鱼、干蚕蛹等。 饲养1 个月左右牛蛙大小差异较大,及时将大小分池,逐级进行饲养管理。 投喂量依据饲料种类而定,一般鲜活饵料为蛙体总重的 10%左右,干品为蛙体总重的3%4%。 为了使蛙池内的温度不致于太高,夏季可在蛙池上方搭棚遮阳,以免牛蛙被烫伤。 平时做好蛙池的排污换水、防逃、防敌害生物等工作。 三、疾病防治牛蛙集约化养殖因其具有特殊的蛙池结构,不仅避免了蛇、鸟类等敌害的侵扰,而且控制了外界病原体的侵入,病害相对比较少,发病率也较低。 如在池塘养殖中常见的胃肠炎、红腿病、肿腿病、烂皮病等,在集约化养蛙中均极少发生。 但是,对于病害的 4、预防仍不可忽视,因为集约化养蛙池养殖密度较大,一旦发生疾病则蔓延极快,如处置不当容易造成较大的损失。 日常管理中应严格观察和掌握牛蛙的活动情况,如发现蛙的体色、行动或摄食出现反常,即应着手诊断处理,将病蛙隔离治疗。 现将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简介如下:染性强,死亡率较高,若不积极治疗则危害极大。 发病初期牛蛙栖息不定,东爬西窜,游泳缓慢,喜欢潜入池底或平躺于池边,不食不动,反应迟钝,易捕捉,往往缩头弓背闭眼。 防治方法是每日给病蛙拌食投喂酵母片 2 次,每次每 5料中加 1 片,连喂 3 天。 投喂之前要清除饲料台上的残饵,并刷洗饲料台,不投喂变质饲料。 每 2 周用10度的漂白粉溶液全池消毒 1 次。 幼蛙 6、:一种是缺乏维生素 A 所致另一种是细菌感染。 病状是发病初期的牛蛙头背部失去光泽,体色发黑,出现白花纹,接着表皮脱落,露出背肌,眼球变白,喜居于阴暗处,不食不动,不肯下水,死亡率较高。 防治方法:由于缺乏维生素 A 所致,要注意营养的全面和饲料的多样性,可在膨化饲料中添加适量的鱼肝油,每天 1 次,1 周可治愈,皮肤可再生由于细菌感染所致,用 10度的漂白粉溶液全池消毒 1 次,每天每 100用 20g 土霉素拌饵投喂,每天 2 次,直至病愈,并保持水质清新。 四、养成情况经过 5 个月的精心饲养管理,于 2006 年 1 月 30 日清点,最大个体体重达283g,最小个体体重 98g,平均体重 228g,总产量 766均产蛙 9方米,存活数 3363 只,成活率达 五、经济效益以目前市价 24 元/,产值达 18380 元,扣除成本(固定财产按 15%折旧)6000 元,纯利润为 12380 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六、资较少、见效快、产量高、简单易行、效益显著等特点,是家庭致富的好项目。 料台上牛蛙密度大,随着牛蛙的扑食整个饲料台池水波动起来,使死饵变活,形成一蛙吃食众蛙争食的场面。 小水泥池还有利于清洗和观察,便于管理和操作。 水温度可保持清凉,可使牛蛙安全度夏,并防止中暑死亡。 水、药物消毒,防治病害是提高养蛙成活率的关键。 专利查询。牛蛙集约化养殖高产新技术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20xx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4灯笼导学课件
, 灯笼才有了灵魂。 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 ,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 , 挥之不去。 ⑤ 父亲认真对待每一盏灯笼 , 他虔诚地认为 , 每个灯笼都是有灵魂的 ,只有认认真真地编制 , 每尺每寸都一丝不苟地完成 , 让每根竹条都规规矩矩 , 恰到好处地排好队 , 站好岗 , 灵魂才能在灯笼的身体里呆得安稳。 那些灯笼做好后 , 父亲的手上便落满疮疤 , 那都是让锋利的竹条划伤的。 ⑥ 一年除夕
牛蛙的繁殖,卵的孵化
2、、富有弹性,体重在 400500 克左右。 选择亲蛙的时间最好在越冬以前的 11 月,最迟要在 3 月完成。 冬前挑选好的亲蛙,最好雌雄分开饲养,待到第二年 4 月初再将雌雄亲蛙合并饲养。 要加强越冬期间的饲养管理,以保证安全过冬和越冬过后良好的体质。 3 月中旬开始,还应对亲蛙采取强化培育,以促进其性腺的发育。 雄亲蛙的配比,原则上以 1:1 为宜,如果能适当增加雄蛙的比例则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