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内容摘要:
名专任教师的基础上,以 “ 优化结构、完善机制、突出重点、提高水平 ” 为方针,以加强 “ 双师 ” 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实行内部人才多渠道培养与外部引进高层次人才相结合,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相对稳定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到 2020 年底,专业教师总数达到 30 人,其中专任教师 18 人,兼职教师 12 人。 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双师结构、专业技术结构更加合理,达到示范要求。 ( 1)专业带头人引进与培养 培养 2 名具有专业拓展能力和较 强教学科研能力的省级食品专业带头人,培养 3名校级骨干教师。 聘用的有多年企业实践工作经历、具有高级职称的行业技术大师参与实习实训和教学工作,促进 “ 复合型 ” 师资队伍建设。 对现有专业带头人,通过研修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技术,不断开阔国际视野,并指导骨干教师的成长。 ( 2)骨干教师引进与培养 从企事业单位、生产一线选调 12 名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副高职称以上或硕士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培养成为骨干教师,不断提高教师队伍中 “ 双师 ” 素质教师比例。 ( 3)专任教师引进与培养 项目建设期间,支持教师在职访学、进修,努力提高教师中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比例;通过每年选派 13 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国内大学或科研所进修学习,有计划地组织教师 10 人次,利用寒暑假到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践,组织教师 30精品文档 人次参加省内短期培训,不断加强 “ 双师型 ” 教师队伍建设。 ( 4)兼职教师聘用 在本专业现有 8 名兼职教师的基础上,行业技术专家 \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 4 人,组成兼职教师资源库,充实师资队伍,促进专业及食品专业群的发展。 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及相关食品专业群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表 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及食品专业群 专任教师 兼职教师 人数 高学历 高级 职称 双师型 教师 专业 带头人 骨干 教师 人数 高级 职称 现有基础 15 10 5 12 1 1 8 3 建设目标 18 16 8 18 2 3 12 8 ( 5)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共享教学资源库建设 按照教育部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标准,高标准完成包括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实训基地运行管理体制、各类教学文件、课程、食品专业群实训平台、培训鉴定材料等方面的建设。 ( 6)建设一支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与马鞍山雨 润、蒙牛等著名企业的深度融合,通过到企业实践学习,提高现有专业带头人技能、教学和科技服务能力;通过到企业轮岗工作、挂职锻炼,培养 “ 双师型 ” 骨干教师;充分发挥合作企业人力资源优势,聘请行业精英、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 到 2020 年,建设成一支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使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成为马鞍山、安徽乃至全国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的 培养基 地。 ( 7)搭建一个内容丰富、多方共享的学习平台 建立一个可提供电子教案、授课课件、试题库等专业建设资料,具有网上互动、网上答疑等功能的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学科网站。 为学 生搭建内容丰富、便利自学的平台的同时与其他院校实现资源共享,使这个学习的平台成为专业示范的窗口。 (四) 建成一批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对外经营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 与知名大型企业紧密合作,加强硬件、软件两方面的建设,两年内将建成 4 个校内实训室,实训室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对外经营功能于一体,具有先精品文档 进性、生产性、共享性。 这些实训室的建设,将促进专业教学实训水平的提升,将总结出一套企业参与、符合行业标准的高职院校实训室建设的新模式,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供经验。 与此同时将校外实训基地建 成学校食品加工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实战训练中心,提高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和对现代社会环境的适应性。 (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将承担四大功能: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 模拟食品公司运营。 教学功能指的是每个实训室能满足校内教 学实训的需要。 四个实训室两年内能满足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和食品专业群学生的教学实训需要。 培训功能指的是实训室能对内对外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四个实训室两年内能完成各类培训 600 人次。 职业技能鉴定功能指的是实训室能对内对外进行职业技能鉴定。 模拟食品公司运营 功能指的是实训室能对 学生开放 , 让学生参与食 品生产的全过程 取得 实战经验。 ( 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目标是建成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食品加工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实战训练中心。 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紧扣马鞍山、安徽、长三角经济发展脉络和产业的定位,确定培养目标,有助于学生获取 “ 知识 ” ——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有助于学生练就 “ 能力 ” —— 专业的实际工作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有助于学生造就职业 “ 素质 ” ——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爱岗精神,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和对现代社会环境的适应性。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选 派专任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聘请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参与实习指导等教学工作;教师参与企业技术研发,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职工培训;在专业设置、教材编写、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加强校企合作。 ( 3)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校内外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① 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建立并完善实训基地管理与运行机制,使实训基地建设有标准,管理有规范,运行有保障。 签订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协议、校外实习基地协议。 进行实践教学研究,组织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培训,进行生产性实训项目开发等。 ② 加强顶岗实习质量管理和过程监 控 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实行校企双重管理双向考核,提高实习教学质量。 依精品文档 托校企合作平台,推行推荐和自主确定相结合的顶岗实习单位落实机制,同时兼顾顶岗实习与就业岗位相结合。 顶岗实习前 1个月系顶岗实习领导小组及各专业教研室落实学生顶岗实习单位 ,落实学校和企业指导老师,校企双方共同制定顶岗实习任务。 顶岗实习实施全过程跟踪管理,落实带队指导教师指导。 学校指导教师通过带队实习、企业现场走访、现代技术手段(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学习平台等)解答专业问题、论文写作、生活、心理等问题,及时了解和反馈实习进展、处理突发事件 ,协助企业共同完成学生管理、学生顶岗实习档案的建立等任务。 实施校企双方共同考核制度,企业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技术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工作态度、职业素质、工作实绩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给予的实习评价占 70%;学院带队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及学生提交的实习报告给出考核成绩占 30%,合格的学生将获得由学院与实习单位共同颁发的工作经历证书,实习成绩不合格,按学院考试成绩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执行。 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顶岗实习任务与毕业设计内容有机衔接,学生在顶岗工作过程中收集生产一线的技术问题作为毕业设计选题, 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四、改革举措 ( 一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高职教育理念 未 能很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化设计不够 , 食品加工技术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 3. 精品课程建设,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4.顶岗实习质量保障与监控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 二 ) 解决举措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技能型教师队伍。 遵循 “ 专兼并举 ” 的原则,打造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兼职教师)为主体的 “ 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 优秀教学团队。 鼓励并组织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企业技术革新,促进知识技能更新。 2.加大实验实训建设 培养技能型人才。 加大 与食品大、中型企业合作组建具精品文档 实训基地,正在与蒙牛马鞍山公司成立工作室,与市疾控中心共建实验实训教材。 购置部分大型设备仪器, 增强科研能力和提高科研手段。 加大建设校内实训教室,装配啤酒生产线、饼干生产线、软饮料生产线等,成立校内模拟食品公司,培养学生的技能。 结合企业实际,为企业输送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 强化学生技能形成,进一步加大双证书培 养力度。 3.结合。 以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原则指导下,开展产学研结合,重点 建设 与当地经济紧密相关的 科研 ,如: 食品工艺改进 、食品质量控制、食品生物技术、发酵工程等。 继续和马鞍山金苑生物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开发农产品深加工,并增加合作科研项目:追踪国际国内食品科学领域的发展,申请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与大中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为本地经济发展服务。 4.积极开展合作交流。 突出重点,梯次推进,集中力量,加大工艺实训室的投入力度,完善重点专业建设检查评估制度,促进社会和经济显示度高的建设成果的产生。 加大建设经费投入,支持学术 骨干参加有关的国内外学术活动,重视组织有关学科的课题申请。 5.做好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建设所需的图书文献、信息资料的支持和保障工作,提高获取情报信息的技术手段。 利用好学校图书馆提供的光盘数据库远程检索服务,国际国内联机检索服务,加强资源建设。 6.全面开展专业教材建设,以提高食品加工技术专业自编教材的质量和水平为重点,全面提高自编教材的质量,修订和编写出适应我专业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需要的系列配套教材,同时要大力提高省部级以上优秀教材与重点教材的选用率,保证高质量教材进入课堂。 精品文档 五、 绩效考核指标 (一) 建设进 度 第一阶段,调研规划阶段( 2020 年 9。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相关推荐
2、源条件、热量资源、土壤质地、土壤肥力、地理形态等。 所选品种应尽可适应当地的生态条件。 生态条件好的,可选择喜肥水的品种;生态条件相对较差的,可选择耐瘠薄、抗旱能力强的品种。 要表现在光周期的敏感程度,有长日照作物和短日照作物两大类型。 在选择外地品种时要弄清作物的日照类型,避免引种失败。 长日照作物由北向南引种生育延长,相反,生育期缩短;短日照作物由北向南引种,生育期缩短,相反,生育期延长
35 第五章 CATIA V5创成式工程绘图及交互式工程绘图迅利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69。 202第五章 CATIA V5创成式工程绘图及交互式工程绘图目录 1乾籍疟涝仰逼扁足坯摧瓜报幻肿贡宝炯文靳申带诧翔野盘趟撞酮车寻葛歼欲辨召蕾焕沤链挥碾搽轮嘲胚滑惩乒膳诛太棍搏遁适鼠站是涎方芋坊蓟撵 断开视图( Broken View)创建详解 ............................
2、10以下时,蚯蚓活动迟钝,温度在 5以下时,则处于休眠状态,并有明显的萎缩现象,故温度在 40以上,0以下时,常导致蚯蚓死亡。 不同种类的蚯蚓或同一种蚯蚓而处于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温度的适应也有较大的差异。 不同种类的蚯蚓生长发育所需的适宜温度、最高和最低致死温度有所差异。 例如最高致死的温度环毛蚓为 37 一 37,75,背暗异唇蚓为 红色爱胜蚓为 37 一 39,赤子爱胜蚓
2、景和发展空间。 蚯蚓是喜温、喜湿、喜安静、喜黑暗的穴居动物,一生均在土壤中渡过,以腐烂的有机质废物为食,喜食带有酸甜味的食物,目前人工养殖蚯蚓主要采用牛粪,也有的利用糖渣、猪粪、鸡粪、农作物秸秆及生活垃圾等。 人工养殖的蚯蚓应选择生长发育快、繁殖力强、适应性广、寿命长、易驯化管理的种类。 目前,最优良的品种有“大平二号”、“北星二号”等,它们是赤子爱胜蚓经人工驯化的品种,其他还有环毛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