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3内容摘要:
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永昼:漫长的白天。 瑞脑:一种香料,俗称冰片。 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纱橱:纱帐。 东篱:泛指采菊之地。 陶渊明 《 饮酒 》 诗:“ 采 菊东篱下 ”。 暗香:这里指菊花的幽香。 古诗 《 庭中有奇 树 》 : “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 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 销魂:形容极度忧愁、悲伤。 薄雾弥漫,浓云笼罩,心有愁思感觉白天太漫长,瑞脑在铜兽香炉中早已烧尽。 又到重阳佳节了,洁白的瓷枕,轻薄的纱帐,独自一人,半夜秋凉刚刚透入。 独在东篱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 莫说不忧愁,秋风卷起珠帘,闺中人比菊花更显清瘦。 情景结合处: •薄雾、浓云、永昼、瑞脑、金兽、重阳、玉枕、纱厨、 •东篱把酒、暗香盈袖、帘卷人瘦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薄雾浓云愁永昼 ——写 外景 ,客观环境引起少妇的愁思。 • 瑞脑销金兽 ——写 内景 ,少妇在愁思中对客观景物的感受。 薄雾浓云的阴沉天气,勾引起这位少妇的愁思,觉得昼长难捱,闺阁的铜香炉里,瑞脑香慢慢地消融了,而自己的愁思未消,倒象袅袅青烟,不绝如缕。 这里,作者十分巧妙地勾勒出一个阴暗迷蒙的环境,以衬托出少妇寂寞、无聊的心情。 萧瑟西风,已觉凄凉,再加以 “ 薄雾浓云 ” , 就更凄清惨淡了。 这样的环境气氛,对于一位丈夫不在身边的闺中少妇,引起她浓浓的离情别绪。 “愁永昼 ” ——很耐人寻味,在它里面体现了这位少妇的极端苦闷。 一般来说,人总是感到光阴易逝的,而她反觉昼长,无非是因愁之极才会有昼长难捱之感。 这是写少妇的内心活动。 下一句也就从这方面来展开。 “ 瑞脑消金兽 ” ——本是香气辟邪,然而它并没有引起步妇的兴奋,反而感到香消愁未消。 •总之 ,不管是写 “ 薄雾浓云 ” ,抑或是“ 瑞脑销金兽 ” ,都是为了 衬托 少妇之愁。 • 这样,物态人情,两相映衬,就使愁越发显得 “ 剪不断,理还乱 ” 了。 • 与 “ 玉炉香,红蜡泪,遍照画堂秋思 ” (温庭筠 《 更漏子 》 )境界相似,但温作感情浅露,蕴藉不够,不及李作的深沉凝炼。 佳节又重阳 重阳佳节,是夫妻登高求福的好日子,偏偏丈夫游玩不归,以 佳节团聚 反衬 独处之悲 ,加深了 凉 意。 “又” ——暗示日子过得很快,分离的时间已经不短,又是一年了。 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 “玉枕 ” 两句 ——夜里的情况,和前二句写白昼的相呼应。 本来玉枕、纱厨往昔是和丈夫与共的,如今却自己孤零零地独对着,触景生情,其内心的痛苦可知。 • “ 半夜凉初透 ” ——真实地反映了九月秋凉的特点,也真实地反映了少妇独拥寒衾的鲜明感觉。 “ 凉 ” 字,不仅仅是指气候的 “ 凉 ” ,更多的是指少妇孤单的凄凉。 • 表现了 :思念丈夫,孤寂难眠 • 表面上 ,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厨,难御风寒。 • 深层面 ,独居家中,没有家庭的温馨,内心感觉到孤独凄凉。 小结上片: 上片 写深闺少妇无论白天黑夜都陷入了 思夫 的苦闷之中 , 处处显示出她 凄凉寂寞 的心情。 • 下片 转入写她在重阳节的 活动 ,但这些活动也紧紧地和她的 离愁 联结在一起的。 东篱把酒、暗香盈袖。 • 这两句写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 • 这里的 “ 东篱 ” ,是菊圃的代称。 语出 陶渊明 《 饮洒 》 诗: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把酒 ” ,即端起酒杯。 “ 暗香 ” ,作幽香讲。 ‘‘ 盈袖 ” ,是满衣袖,这里作满身讲。 这两句是说,傍晚时在菊花圃里赏花饮酒,满身都是菊花的幽香。 古代习俗,人们在重阳节那天,或是头插茉萸,登高望远: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王维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或是饮酒赏菊: “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孟浩然 《 过故人庄 》 )。 词中这两句是含有无限辛酸的滋味的。 一个日夜想念丈夫、愁情满怀的少妇,在 “ 逢佳节 ” 而 “ 倍思亲 ”。 • 毫无疑问,她之所以 “ 东篱把酒 ” 无非是因寂寞无聊,想借此以排遣。 然而,尽管“ 有暗香盈袖 ” , 可是这并不能驱遣心中的抑郁而带来喜悦,反而勾起一种更深远的寂寞情怀而已 ——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在异地的亲人。 “ 有暗香盈袖 ”一句,化用了 《 古诗十九首 》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 句意, 暗写 她无法排遣的对丈夫的思念。 • “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这是这两句的真正含义。 帘卷人瘦 • 一、以帘外黄花与帘内玉人相比映衬,境况相类, 形神相似,创意极美 ; • 二、因黄花瘦而触及己瘦,请宾陪主,同命相恤,物我交融 ,手法甚新; • 三、用人瘦胜似花瘦,最深至最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离思之重,与词旨妙合无间,给人以 余韵绵绵,美不胜收 之感。 总结: • 全词开篇点 “ 愁 ” , 结句言 “ 瘦 ”。 “ 愁 ” 是 “ 瘦 ” 的原因, “ 瘦 ” 是 “ 愁 ”的结果。 贯穿全词的 愁绪 因 “ 瘦 ” 而得到了最集中 最形象 的体现。 • 可以说,全篇画龙,结句点睛, “ 龙 ”画得巧, “ 睛 ” 点得妙,巧妙结合,相映成辉,创设出了 “ 情深深,愁浓浓 ” 的情境。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似黄花瘦。 词人是从哪些方面写愁情的。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似黄花瘦。 时令 时间 景物 行动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 ,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似黄花瘦。 时令 时间 景物 行动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 ,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似黄花瘦。 时令 以佳节团聚 反衬 她倍觉神伤的孤独 时间 景物 行动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似黄花瘦。 时令 以清秋游乐的佳节 反衬 她倍觉神伤的孤独 时间 景物 行动 薄雾浓云愁 永昼 , 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 凉初透。 东篱把酒 黄昏 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20xx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3
相关推荐
义而不贿赂秦国。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斯用兵 之 效 也。 至丹 以荆卿为计 , 始速 祸焉。 斯 :这。 效 :效果,结果。 始 :才。 译: 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武力对抗的结果。 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了祸患。 速 :招致。 斯 …… 效也 :判断句。 兵: 军事,战争。 至丹以荆卿 (刺秦王) 为计: 省略句 以 :用。 赵尝五战 于
为谁生 ?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1.《积雨辋川庄作》这首诗中哪些诗句具有 “诗中有画 ”的特点 ?是怎样体现的 ? 提示: “漠漠水田飞白鹭 ,阴阴夏木啭黄鹂 ”一联 ,白鹭雪白 ,黄鹂金黄 ,色彩差异明显。 白鹭飞翔 ,黄鹂啼鸣 ,一取其动态 ,一取其声音。 在背景上 ,“漠漠 ”写出了水田一望无际 ,苍茫一片。 “阴阴 ”描绘夏日林木茂盛 ,境界清幽 ,自近而远
神迷的仙境。 首先是黎明时分 ,眼前出现一幅雄奇的画面 :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 ,四周是莽苍的群山。 他听到了山顶天鸡的啼叫。 仙境即将出现。 在诗人 “迷花倚石 ”之际 ,暮色骤然降临 ,熊在咆哮 ,龙在吟啸 ,巨大的声音震得岩石、泉水、深林、峰峦抖动不已。 至此 ,仙境已是快要出现了 ,但诗人却忽然将视线转向天上的云、山间的流水及水上的烟雾 ,出现了瞬间的宁静。 接着便是雷电大作
叠词的妙用 叠字的运用,创意出奇,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 08:09 品味欣赏 在这首词里,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被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请加以分析。 寻寻觅觅 孤苦无依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 环境 肃杀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 心境 凄凉悲苦 动作 08:09 间接抒情 思考一:作者在词中选取了哪 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 淡酒 、 晚风 、 过雁 、 黄花 、 梧桐 、 细雨
并称 “苏辛” 书法: 与蔡襄、黄庭坚、 米芾并称 “宋四家” 绘画: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 苏门四学士: 秦观、黄庭坚、 张耒、晁补之 啸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 :“ 登东皋以舒啸 ” •归有光 《项脊轩志》 :“ 偃仰啸歌 ” 四读,美读 • “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其意旨皆若出之于吾之心 ” 苏东坡大事年表 • 1037年生于眉州眉山,在现在的四川成都南。 • 1056年,虚岁 2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