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13课张衡传1内容摘要:
时局 处境 积极一面 政绩卓然 在河间 任王相 在朝廷拜尚书 消极一面 避世退隐 张衡传 主 题 思 想 本文 记叙了东汉伟大的科学家张衡在政治、文学、科技等方面的才能和成就。 着重记叙了他在科技方面的刻苦钻研精神和伟大成果,同时展现了他杰出的文学才能和卓越的政治才能以及高尚的品德。 张衡,字平子, 南阳西鄂 人也。 衡少善 属文 ,游于三辅 ,因入 京师 ,观 太学 ,遂通 五经 ,贯 六艺。 张衡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人。 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在三辅一带游学,乘便进入京城洛阳,在太学学习,因此通晓五种经书,熟悉六种学问和技能。 南阳西鄂 : 南阳郡的西鄂县,在今河南南阳。 属( zhǔ)文 :写文章。 属,连缀。 游于三辅 :在三辅一带游学。 游,游历游学,指考察学习。 下文 “ 观太学 ” 的 “ 观 ” 也是 “ 游 ” 的意思。 三辅 :三个地区在今陕西西安附近。 京师:指洛阳。 太学 :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五经 :指 《 诗 》《 书 》《 礼 》《 易 》《 春秋 》 五部经书。 六艺 :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译 文 与注释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 接俗人。 永元 中, 举孝廉不行 , 连辟公府 不就。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虽 …… 而 ……” ,相当于 “ 虽然 …… 但是 ……”。 文言文里,前边分句用 “ 虽 ” ,后边分句有时候用 “ 而 ”“ 然 ”“ 犹 ” 等词同它呼应。 举孝廉不行 :(被)举为孝廉,没有去(应荐)。 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 “ 孝廉 ”。 连辟( b236。 )公府: 屡次(被)公府征召。 辟,召。 公府,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公署。 虽然才学高出当时一般人,却没有骄傲自大的情绪。 总是从容不迫,淡泊宁静,不爱和庸俗的人们往来。 永元年间,被推荐为孝廉,没有去应荐 ,三公官署屡次召请去任职 ,(他)也不去应召。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 逾侈。 衡乃拟 班固 《 两都 》 作 《 二京赋 》 ,因以讽谏。 精思 傅会 ,十年乃成。 大将军 邓骘 奇其才,累召不应。 逾侈: 过度奢侈。 班固 《 两都 》 : 班固作的 《 两都赋 》。 两都,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 下文的 “ 二京 ” ,也指长安和洛阳。 傅会: 文章的组织、布局、命意、修辞。 也写作 “ 附会 ”。 当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侯直到下边的官吏,没有谁不过度奢侈的。 张衡就仿照班固的 《 两都赋 》 写了一篇《 二京赋 》 ,用来讽喻规劝。 精心地构思写作,(经过)十年才完成。 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多次召请,(他)也不去应召。 衡善 机巧 ,尤 致思 于天文阴阳历算。 安帝 雅闻衡善 术学 , 公车特征 拜郎中, 再迁 为太史令。 机巧: 指器械方面制造的巧妙。 致思: 用心思。 雅闻: 常听说。 雅,素常。 术学: 关于术数方面的学问,指天文、历算等。 公车特征: 公车特地征召。 公车,汉代官署名。 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张衡擅长机械方面制造的技巧,尤其专心研究天 文、气象、岁时节候的推算。 汉安帝常听说张衡精通 天文、历法等术数方面的学问,就派官府专车,特地 召请(张衡)任命他为郎中,后又升为太史令。 研核: 研究考验。 妙尽璇机之正: 精妙地研究透了测天仪器的道理。 璇机,玉 饰的测天仪器。 也写作 “ 璇玑 ”。 浑天仪: 一种表示天象的仪器,类似现在的天球仪。 《 灵宪 》《 算罔论 》 : 《 灵宪 》 ,历法书。 《 算罔论 》 ,算术书。 遂乃 研核 阴阳, 妙尽璇机之正 ,作 浑天仪 ,著 《 灵宪 》《 算罔论 》 ,言甚详明。 于是他研究、考察了自然界的变化,精妙透彻地掌握了测天仪器的原理,制造了浑天仪,写了 《 灵宪 》《 算罔论 》 等关于历法、数学方面的论著,论述十分详尽明白。 顺帝初, 再转复为太史令。 衡 不慕当世 ,所居之官辄积年不 徙。 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再转复为太史令: 转任两次,又做了太史令。 第一次由太 史令转任公车司马令,第二次由公车司马令转任太史令。 不慕当世: 不趋附当时的权贵。 当世,指权臣大官。 徙: 迁升,提拔。 顺帝初年,又被调回重当太史令。 他不慕高官厚禄,所担任的官职,常常多年得不到提升。 从离开太史令职务,五年后又恢复原职。 阳嘉元年 ,复造 候风地动仪。 以精铜铸成, 员 径 八尺, 合盖隆起 ,形似酒尊,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候风地动仪: 一种测验地震的仪器。 也有人说这是两种仪器,一是测验风向的候风仪,一是测验地震的地动仪。 员径: 即圆径。 员,通“圆”。 合盖隆起: 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介宾后置。 (顺帝)阳嘉元年,( 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 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八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樽。 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 中有 都柱 , 傍行八道 , 施关发机。 外有八龙,首衔 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其 牙机巧制 ,皆隐在 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都柱: 粗大的铜柱。 都,大。 施关发机: 设置关键(用来)拨动机件。 关,枢纽、关键。 发,拨动。 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设置关键,(用来)拨动机件。 外面有八条铜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的巧妙,都隐藏在酒樽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 验之以事: 用事实来检验。 合契若神 :(彼此)符合,(灵 验)如神。 合契,符合、相合。 未之有也: 从来没有这件事。 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候风地动仪巧妙灵验这件事。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验之以事 , 合契若神。 自书典所记, 未之有也。 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 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 (铜丸)震击的声 音清脆响亮,守候仪器的人因此知道发生了地震。 (地震发 生时)虽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寻找它的方向,就能知道地震的地方。 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灵验如神。 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这样的仪器。 无征: 没有应验。 驿: 这里指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 陇西: 汉朝郡名,在今甘肃兰州、临洮、陇西一带。 所从方起: 从哪个方向发生。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 无征。 后数日 驿 至,果地震 陇西 ,于是皆服其妙。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 所从方起。 曾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里的学者都责怪地动仪不灵验。 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了地震,于是全都叹服它的奇妙。 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帷幄: 这里指皇宫。 讽议左右: 在。20xx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13课张衡传1
相关推荐
略:苏武为於( wū)靬( jiān)王赏识及牛羊被盗等 作用:突出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艺术手法探究 二、用语言、行动、细节刻画人物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 …… “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 引佩刀自刺。 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武不应。 \武骂律曰: “ 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 …… 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
果说的是假话,就砍头。 结果有一个囚徒说一句话,国王既不能将他绞死,又不能将他砍头,只好放他。 • 请问此囚徒说的是何话。 并简要加以分析。 • 答案:砍我的头 • 如果真砍他的头;那么“砍我的头”就是真话,真话要处绞刑。 • 如果处绞刑;那么“砍我的头”是假话,假话就要砍头。 这样, 国王的规定就无法执行,所以只有放他。 • 这是一个二难推理的简单构成式 • 如果砍他的头;国王的规定就无法执行
2、,长 5 米以上,掘坑的地方与养殖蚯蚓要求的条件是一致的。 坑掘好以后,先在坑底垫一层 10 厘米厚的干草,草上加 30 厘米厚的畜禽混合粪料,粪料要求捣碎松散,有条件的地方可在粪料中加一些酒槽渣,含水 50%左右。 粪上加 10 厘米厚的干草,干草上铺两条草袋或者麻袋,再投以 30 厘米含蚯蚓粪的培养料,料上盖一层稻草,草上加 米厚的发酵粪料,上面再盖好覆盖物,覆盖物上再盖塑料薄膜。
二 5—— 8小标题 使动,使自己受苦 意动,以之为乐 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句子是 ( ) A 女为人臣子 B 畔主背亲 C 复举剑拟之 C 下面红色字的活用情况不同的( ) A 会论虞常,欲因此时 降 武 B 反欲 斗 两主 C 空以身 膏 草野 D 尽 归 汉使路充国等 C 阅读第五段,完成下列练习 指出下列红色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 会 论虞常 会 武等至匈奴 B、
官署名。 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再迁: 两次升迁。 衡善 机巧 ,尤 致思 于 天文阴阳历算。 安帝 雅 闻 衡善 术学 , 公车 特征 拜郎中, 再迁 为太史令。 张衡擅长机械方面制造的技巧,尤其专心研究天文、气象、岁时节候的推算。 汉安帝常听说张衡精通天文、历法等术数方面的学问,官府特地召请(张衡)任命他为郎中,后两次升迁做太史令。 遂 乃 研核 阴阳, 妙尽璇机之正 ,作 浑天仪
是短暂的,作者的心情逐渐由乐转悲。 下面大家自由读文章,并分组讨论、交流一个问题,作者悲从何来。 1.悲来自歌声(政治失意) 美人,喻君王,想起自己被贬黄州,远离皇帝、远离朝廷、壮志难酬,引发了自己的愁绪。 (用舒缓、怅惘、哀伤的语气,重读“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 2.悲来自箫声(哀怨悲凉) ( 1)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箫声是怎样的。 写箫声 又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