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内容摘要:

喘咳上气,动后尤显,甚者面色、唇舌发绀,心慌浮肿为主要表现。 病位在肺,涉及心、脾、肾。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1. 护理评估 ( 1) 咳嗽、咳痰、喘息及痰量,性质、颜色和气味。 ( 2) 生活自理能力。 ( 3) 心理社会状况。 ( 4) 辩证:寒饮束肺证、痰湿壅肺证、痰热郁肺证、痰蒙心窍证 、肺 肾气虚证。 2. 护理要点 ( 1) 一般护理 A、 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B、 重症患者卧床休息,胸闷喘息取半卧位,病情缓解或轻症可适当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不宜过劳。 C、 重症患者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浮肿者记录出入量。 D、 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必要时体位引流。 ( 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喘息、浮肿、咳嗽、咯痰等变化。 B、 出现神志恍惚、面色青紫、痰声辘辘、四肢发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C、 出现面赤谵语、胸中闷胀、烦躁不安、舌强难言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D、 出现神志不清、气促、冷汗、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时,报告医师,配合处 理。 ( 3)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服药后观察效果和反应,并做好记录。 ( 4)饮食护理 A、饮食宜清淡可口、富营养、易消化,忌食辛辣、煎炸或过甜、过咸之品。 B、寒饮束肺者,忌食生冷水果。 C、痰热郁肺者,可饮清热化痰之品。 D、有心衰水肿者,给予低盐或无盐饮食。 E、多汗者,注意补液,给予含钾食物。 F、 纳呆者,可少食多餐,并注意饮食的色、香、味。 ( 5)情志护理 本病缠绵难愈,患者精神负担较重,指导患者自我排解方法,树立战胜疾病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 6)临证(症)施护 A、痰热郁肺、痰粘稠 难咯出时,给予雾化吸入,必要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B、出现呼吸困难、呼多吸少、动则喘促、紫绀时,立即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观察吸氧效果,并做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准备工作,随时准备协助医师进行抢救。 C、躁动不安者,遵医嘱使用镇静药。 健康指导 ( 1)加强锻炼,劳逸适度。 ( 2)慎风寒,防感冒。 14 ( 3)饮食有节,戒烟酒。 ( 4)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去医院复查。 胃脘痛 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 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胃,涉及肝、脾。 急慢性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等可参照本 病护理。 护理评估 ( 1)腹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疼痛有无规律性及与饮食的关系。 ( 2)饮食、生活习惯及既往病史。 ( 3)心理社会状况。 ( 4)辩证:寒邪客胃证、饮食停滞证、肝气犯胃证、肝胃郁热证、淤血停胃证 、胃阴亏虚证、脾胃虚寒证。 护理要点 ( 1)一般护理 A、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B、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或呕血、黑便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与寒热、饮食的关系。 B、注意呕吐物和大 便的颜色、性状。 C、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而疼痛拒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D、出现呕血或黑便、面色苍白、冷汗时出、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 3)给药护理 A、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B、脾胃虚寒或寒凝气滞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 4) 饮食护理 A、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 B、戒烟酒、浓茶、咖啡。 忌食辛辣、肥甘之品。 ( 5)情志护理 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 6)临证(症)施护 A、 食滞胃痛者,暂时禁食 ;缓解后逐渐给予全流或半流饮食。 B、胃痛发作可遵医嘱用针刺止痛。 C、虚寒性胃痛者,遵医嘱热敷或药熨胃脘部,或艾条,或中药膏贴敷。 D、呕血、黑便者,按血证护理常规进行。 健康指导 ( 1) 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 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必要时推荐食谱,改善原有饮食习惯。 ( 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保持乐观情绪。 ( 3)如出现疼痛、反酸、呕吐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 4)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性质,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方法,减轻身体痛 15 苦和精神压力。 呕吐 因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 以胃 内容物从口吐出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胃,涉及肝、脾。 急性胃炎、幽门或贲门痉挛、胆囊炎、肝炎、胰腺炎等出现呕吐时,可参照本病护理。 护理评估 ( 1)呕吐物内容、颜色、气味、次数和时间。 ( 2)饮食、生活习惯。 ( 3)心理社会状况。 ( 4)辩证:寒邪犯胃证、食滞胃肠证、痰饮停胃证、肝气犯胃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亏虚证。 护理要点 ( 1)一般护理 A、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B、呕吐严重者,卧床休息,不宜过多翻身,吐后不宜立即进食。 C、呕吐时宜取侧卧位,轻拍其背,吐后用温水漱口。 对卧床不起或神志不清 者,可将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呛入气道而窒息。 D、必要时将呕吐物留样送检。 (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观察和记录呕吐物内容、颜色、气味、次数和时间等。 B、呕吐剧烈、量多,伴见皮肤干皱、眼眶下陷、舌质光红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C、呕吐呈喷射状,伴剧烈头痛、项强、神志不清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D、呕吐物中带咖啡样物或 鲜血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E、呕吐频繁,不断加重或呕吐物腥臭,伴有腹胀痛、拒按、无大便及矢气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F、呕吐频作、头昏头痛、烦躁不安、嗜睡、呼吸深大时, 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 3)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小量渐进热服。 ( 4)饮食护理 A、进食时保持心情舒畅,宜少食多餐。 B、肝气犯胃者,可给予理气降气食物。 C、食积者应节食。 D、虚寒性呕吐宜温热性饮食,忌生冷不洁和肥甘厚味之品,尤忌甜食。 ( 5)情志护理 消除患者恐惧、紧张心理,肝气犯胃者,保持心情舒畅。 ( 6)临证(症)施护 A、寒邪犯胃,可用鲜生姜煎汤加红糖适量热服。 B、食滞肠胃,欲吐不得吐者,可先饮用温盐水,后用压舌板探吐。 C、痰饮停胃,可频服少量生姜汁。 D、肝气犯胃,稳定患者情绪, 遵医嘱针刺。 E、脾胃虚寒者,胃脘部要保暖、热敷或遵医嘱隔姜灸或按摩胃脘部。 F、胃阴亏虚者遵医嘱给予中药泡水代茶饮。 16 健康指导 ( 1)注意生活起居,避免受寒后过于劳累。 ( 2)讲究饮食卫生,做到饮食有节。 ( 3)饮食一般宜软、易消化,切忌过饱。 便秘 因气阴不足,或燥热内结,腑气不畅所致。 以排便间隔时间延长、大便干结难解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大肠。 各种疾病引起的便秘均可参照本病护理。 护理评估 ( 1)排便间隔时间、大便性状、便后有无出血。 ( 2)既往饮食习惯。 ( 3)心理社会状况。 ( 4)辩证:肠道实热证、肠道气滞证、脾虚气弱证、脾肾阳虚证、阴虚肠燥证。 护理要点 ( 1)一般护理 A、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B、鼓励并指导患者根据病情作适当腹肌锻炼,有利于促进肠蠕动。 C、指导患者进行通便的腹部按摩。 (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观察排便间隔时间、大便性状、便后有无出血、腹部有无硬块、有无腹痛等情况。 ( 3)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应在清晨或睡前服用,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 ( 4)饮食护理 A、饮食宜富含粗纤维,多饮水,忌食辛辣、煎炸食物,勿过食生冷。 B、脾虚气弱、脾肾阳虚、阴虚 肠燥者,可每晨饮温开水冲服蜂蜜一杯。 C、 肠道实热、肠道气滞者,可每晨饮冷开水一杯。 ( 5)情志护理 便秘者常有焦虑、烦躁心理,要多给予心理疏导,消除疑虑,保持乐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 6)临证(症)施护 A、实秘者,遵医嘱给予中药泡水代茶饮。 B、虚秘者注意防寒保暖,可予热敷、热熨。 C、肛肠疾病而致便秘者,遵医嘱便后可用中药熏洗。 健康指导 ( 1)指导患者正确选择食谱,改变既往不良饮食习惯。 ( 2)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即使无便意,也坚持定时蹲厕。 ( 3)便秘时切忌滥用泻药。 ( 4)适当运动,避免久 坐、久卧。 泄泻 因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使脾失健运,传导失司所致。 以大便次数增多,便稀溏或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大、小肠,涉及脾胃。 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功能紊乱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17 护理评估 ( 1)大便的量、色、质、气味及次数,有无传染性。 ( 2)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 ( 3)心理社会状况。 ( 4)辩证:寒湿困脾证、肠道湿热证、食滞胃肠证、肝气郁滞证、脾气亏虚证、肾阳亏虚证。 护理要点 ( 1)一般护理 A、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B、急性泄泻者,应卧床休息。 C、具有传染性者 ,执行消化道隔离。 D、长期卧床者,应定时翻身,泄泻后清洁肛门。 E、遵医嘱及时、准确地留取大便标本送检。 ( 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观察大便的量、色、质、气味及次数,有无里急后重等情况。 B、观察体温、脉搏、舌苔、口渴、饮水、尿量和皮肤弹性等变化。 C、泄泻严重、眼窝凹陷、口干舌燥、皮肤干枯无弹性、腹胀无力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D、呼吸深长、烦躁不安、精神恍惚、四肢厥冷、尿少或无尿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 3)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趁热服用,服后盖被静卧。 ( 4)饮食护理 A、饮食以清淡、易 消化、无渣及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为宜。 忌食油腻、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B、肠道湿热者,饮食宜清淡爽口,忌食生热助湿之品。 C、食滞胃肠者,暂禁食,待好转后再给予软食。 D、脾气亏虚者,以清淡饮食为宜,可食健脾食物。 ( 5)情志护理 A、慢性泄泻患者常有焦虑、恐惧心理,给予安慰,消除疑虑,保持心情愉快。 B、肝气郁滞者,忌恼怒,保持心情舒畅。 ( 6) 临证(症)施护 A、寒湿困脾,腹痛者,可作腹部热敷。 B、肠道湿热,肛门灼热疼痛者,遵医嘱中药熏洗。 C、食滞胃肠,腹痛者,遵医嘱给予针刺。 健康指导 ( 1)注意饮食清洁、有节。 ( 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 ( 3)指导患者遵医嘱正确服药。 黄疸 因感受湿热病邪,阻滞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 以目黄,身黄、溲黄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肝、胆,涉及脾、胃。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胆道疾病等出现黄疸者,可参照本病护理。 18 护理评估 ( 1)皮肤、巩膜、二便的颜色,有无传染性。 ( 2) 腹痛、出血。 ( 3)生活自理能力。 ( 4)心理社会状况。 ( 5)辩证:肝胆湿热证、湿困脾胃证、热毒炽盛证、寒凝阳衰证。 护理要点 ( 1)一般护理 A、 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B、疑似传染性疾病时,执行消化道隔离。 C、发病期间宜卧床休息。 D、口臭、齿衄、呕吐者,做好口腔护理。 E、皮肤瘙痒者,保持皮肤清洁。 定时翻身,预防褥疮。 (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密切观察黄疸部位、色泽、程度、体温、血压、舌脉、二便以及有无呕吐、腹胀、腹水、神昏等情况。 B、 24 小时尿量少于 500ML 或黄疸急骤加深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C、言语不清、神昏谵语、或四肢震颤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D、呕血、便血或高热烦渴、恶心呕吐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 3) 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温服。 神昏不能口服时遵医嘱鼻饲给药或保留灌肠。 ( 4)饮食护理 A、 饮食宜低脂、低蛋白、清淡、半流质为宜,忌食肥腻、辛辣、烟酒之品。 B、 黄疸消退后可进食健脾祛湿之品。 ( 5) 情志护理 向患者及家属进行疾病知识的宣教,解除忧患,积极配合治疗。 ( 6) 临证(症)施护 A、 肝胆湿热者,遵医嘱用中药泡水频服。 B、 湿困脾胃,腹胀满重者,可遵医嘱用葱熨法;恶心、呕吐者,遵医嘱针刺。 C、 热毒炽盛,病势急者,按有关急诊护理进行。 3. 健康指导 A、 注意饮食清洁,有节,慎起居,适劳逸,防过劳。 B、 保持心情舒畅。 C、 禁止吸烟、饮酒、注意保暖 ,防止感染。 D、 保持大便通畅,定期门诊复查。 水肿 因肺脾肾对水液宣化输布功能失调,使体内水湿滞留,泛溢肌肤所致,以头面、四肢、腹部,甚至全身浮肿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其本在肾、其标在肺, 其制在脾,涉及膀胱、三焦。 肾性、心源性、营养不良性水肿等均可参照本病护理。 1. 护理评估 A、 水肿的部位、程度、消长规律。 B、 生活自理能力。 C、 心理社会状况。 19 D、 辩证:风水相搏证、水湿浸渍证、湿热内蕴证,脾虚湿困、阳虚水泛证。 2。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