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时导学课件内容摘要:

“无边 ”“不尽 ”,使悲秋具体而沉痛。 尾联从白发日多到抱病断饮 ,使人联想到使诗人潦倒不堪的根源是世事的艰难 ,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便跃然纸上。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诗人的形象是怎样的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 思维激活: 从纵 (时间 )、横 (空间 )两方面着笔 ,抓住作者的生活境遇来分析。 提示: 这首诗通过对诗人肖像、身体状况、心理、动作等方面的描写 ,使一个颤颤站立在深秋季节里的满头白发、满脸悲愁、体弱多病、长年漂泊的老者形象跃然而出。 诗人独自登高望远 ,纵目山河 ,俯仰宇宙 ,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 这里有对漂泊生活的感叹 ,有对老弱多病的哀伤 ,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执着 ,更有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 句段剖析 合作交流 文本图解 ,塞上风云接地阴。 剖析 这两句紧承首联对秋景作进一层渲染。 “江间 ”承巫峡 ,“塞上 ”承巫山 ,“浪涌 ”“云阴 ”又紧承秋意。 巫峡江中 ,波浪势若兼天 ,江水若自天而下。 巫山塞上 ,风云接地 ,阴霾如由地升起。 “波浪兼天涌 ”为自下而上一片秋色。 “风云接地阴 ”为自上而下一片秋色。 天上地下 ,江间关塞 ,到处是惊风骇浪 ,动荡不安 ,萧条阴晦 ,不见天日。 这两句以气势恢宏的笔触叙写诗人忧郁的情怀 ,且情景交融 ,创造了一个新的意境。 ,孤舟一系故园心。 剖析 菊开山间 ,舟系江中 ,面对丛菊孤舟 ,诗人心间忧郁难平。 杜甫在夔州 ,已历经两个秋天 ,所以说 “丛菊两开 ”。 “故园心 ”指回到长安的愿望。 诗人原拟棹孤舟而出峡 ,一叶小舟寄托着返回故里的希望 ,如今却还牢牢系在江边 ,不能东下 ,此间心意 ,谁能体会 ? 句段剖析 合作交流 文本图解 ,生长明妃尚有村。 剖析 这两句写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环境。 一般交代时间、地点的诗句 ,平常无奇 ,而这两句却写得极有气势。 三峡之中 ,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 ,相依相连 ,一齐奔向荆门 ,就在那一带 ,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个 “赴 ”字突现了三峡和荆门那种山连岭接、雄奇生动的走向和动势 ,读者的视线一下子被吸引到荆门这个点上 ,进而定格在昭君村。 昭君虽为女子 ,但她身行万里 ,心与故园同在 ,芳名万古流传。 其人其事 ,有一种悲壮的色彩 ,仿佛正如她生长的地方那样 ,气象不凡。 所以在诗人笔下 ,这画面的底色 ,不是阴柔秀丽的 ,而是阳刚伟岸的。 句段剖析 合作交流 文本图解 ,分明怨恨曲中论。 剖析 尾联借 “怨思之歌 ”点明题旨。 昭君之怨歌当从 “琵琶 ”中弹出 ,饰 “琵琶 ”以 “千载 ”,是指其怨恨长久 ,何况汉人又 “作胡语 ”,此中更透出离家去国之怨思 ,琵琶寄意 ,遗恨千载。 结尾喷薄而出 ,变全诗之含蓄委婉而为怨恨慨叹。 美女遗恨与才士失志本相关联 ,美不得宠、才不得用 ,离家去国之思、寂寥千载之恨 ,种种古人今人之怨恨 ,都概括在诗中 ,绵绵不绝。 句段剖析 合作交流 文本图解 ,百年多病独登台。 剖析 这两句诗含意隽永 ,上句写羁旅之愁 ,下句写孤病之态。 “万里 ”,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 ,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 “悲秋 ”,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 ,“秋 ”字又应和了 “登高 ”的节候。 “常作客 ”,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 “百年 ”,晚年 ,犹言一生。 “百年多病 ”,迟暮之年百病缠身 ,痛苦之情可想而知。 “独 ”字 ,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 “登台 ”二字是明点题目 ,情因景而生。 这两句词意精练 ,含意极为丰富 ,叙述自己远离故乡 ,长期漂泊 ,而暮年多病 ,举目无亲 ,秋季独自登高 ,不禁满怀愁绪。 句段剖析 合作交流 文本图解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 提示: 诗人的感情借助景物得以烘托出来。 秋露清冷 ,草木凋落 ,秋气萧森 ,使诗人自然联想到自己不获重用、功业无成的寂寥一生 ,而如今漂泊沦落 ,转徙他乡 ,又是何等哀伤。 所以说 ,首联的景物描写寄寓了诗人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句段剖析 合作交流 文本图解 2.“分明怨恨曲中论 ”中的 “恨 ”包含哪些内容 ? 思维激活: 千古琵琶之声 ,皆为昭君怨恨所凝。 知人论事 ,作者颇有同感。 提示: “恨 ”在这里是怨的意思。 首先应该是王昭君的 “恨 ”,有对汉元帝的怨 ,有对小人画工的怨 ,也有对自己悲剧命运的怨 ,也有对远离故土、寄身朔漠的怨。 其次是杜甫的 “恨 ”,这里面有心怀抱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