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5课第2课时内容摘要:

”“ 不尽 ” , 使“ 萧萧 ”“ 滚滚 ” 更加形象化 , 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 , 长江汹涌之状 , 也无形地传达了韶光易逝 、 壮志难酬的感慨。 7. 《 登高 》 前两联写景 , 后两联抒情 , 说说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我的见解: 前两联勾画了秋天肃临天下的图景 , 融合了诗人复杂 、 深沉的凄凉之情 , 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痛 , 将后两联的内容包含无遗。 后两联将上述感情明朗化 , 更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忧思。 二 、 疑难探究 《 咏怀古迹 (其三 )》 开篇不写昭君 , 却描绘了一幅图画 ,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 , 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 , 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 , 用在昭君村上是不合适 、 不协调的。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请说明理由。 观点一: 不同意。 常言道:人杰地灵。 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 , 钟灵毓秀 , 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 、 不平凡的女子。 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 、 抬高昭君这个 “ 窈窕红颜 ” , 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 可见 , 诗人在此是以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 观点二: 不同意。 诗人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 “ 群山万壑赴荆门 ” 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 , 也说明了在诗人的心目中 , 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 、 秀发冰肌的弱女子 , 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 所以 , 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 , 是较为和谐的。 课 外 认 真 一 、 满分借鉴 浸染千年,又见炊烟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 Ⅱ ) 时代造就英雄 , 英雄也成就时代。 所有的风流余韵纵使逃不掉 “ 俱往矣 ”的命运 , 却如酝酿千年的酒历久醇香 , 亦如炊烟般升起在每个时代的天空 , 氤氲出一个个摇曳多姿的身影。 自古以来 , 文人墨客吟雪者甚多 , 但唯有毛泽东的 《 沁园春 雪 》 有 “ 横绝六合 , 扫空万古 ” 的胸襟与气魄。 那银蛇飞舞之群山 , 那蜡象奔驰之高原 , 雄浑壮阔。 穿过时间的隧道 , 我们仿佛瞥见了一代伟人跨立远眺 、 聚目凝神的姿态。 是怎样的雄心 , 让诗人于大革命的风口浪尖上静享祖国山河之妖娆。 也许“ 俱往矣 , 数风流人物 , 还看今朝 ” 是最好的胸臆直抒。 江山代有人才出 , 各领风骚数百年。 这是一个英雄的自信 , 也是一个时代的自信。 蓦然回首 , 把时针拨回到两千年前 , 一个绰约又坚毅的身影款款走来。 虽处寂寂深宫 , 她依旧修心如莲 , 终得一日 , 她挺身而出远赴大漠 , 身负和亲重任 , 用娇弱之躯换家国安宁。 从关山鸣骑到 “ 独留青冢向黄昏 ” , 敢为天下先是她的时代印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