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内容摘要:

礼堂外徘徊、思索;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 ”勾起“我”对烈士的悲痛的忆念,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也早觉得”,“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记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请求才引起的。 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因为“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这是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写出文章的原因。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而反动派的“下劣凶残”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怎不令人“出离愤怒”。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已经“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又怎么能说出话来呢。 杀人者个个脸上带着血污,依然在横行。 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的人们,该怎么办呢。 “三 一八”虽然才过去两个星期,而“忘却的救主”则快要降临了。 文章的第二部分,表达了作者的无限感慨,提到“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要写一点东西,揭去“许多东西的人相”,让人们清醒地知道,“所住的并非人间勺有必要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土的鲜血。 为什么关于写作缘起说了那么多话,也就是为什么思路在第一、第二部分老围绕这一点展开。 作者借写作缘起这个话题,把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都概括出来了。 爱国力量方面:正义力量并没有屈服于段政府的淫威,照样悼念被诬为“暴徒”的遇难者; 反动势力方面:提到了“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 中间状态的市民: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政治形势: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鲁迅自己:大悲、大爱、大愤、大怒。 本文有很强的战斗性,在斗争矛头直指反动势力和反动文人的同时,鲁迅特别提到了“庸人”,这三者有没有关系 ?鲁迅为什么很注意“庸人”的存在 ?鲁迅的笔触为什么涉及“无恶意的闲人” ? “惨象”是段政府制造的,“流言”是反动文人制造的,庸人只不过以这些作为饭后茶余的“谈资”而已,但是如果我们能了解其间的关系,就能发现鲁迅作为一位思想家的深刻,他对中国社会状况的洞察程度是无与伦比的。 政府是凶手,反动文人是帮凶,那么庸人呢 ?表面上看,不过是看看杀头,以烈士的鲜血作为谈资,但是这中间有深层的内涵。 专制制度除了有既得利益者的 自觉 维护,还有不觉醒的人民的 不自觉 的维护。 保守落后,冷漠麻木的群众是不可能投入急风暴雨的革命运动中去的。 他们不一定没有爱国心,但是 害怕官府 ;他们可能同情革命者,但是 不敢冒死 ;他们不满现实,但是 苟且偷安 ;他们从皇民变国民,只不过少了一根辫子,一样的都是奴隶;他们谈论英雄的被杀,却丝毫不明白英雄是为大众而死;他们有时会有五分钟热度,但是短暂的狂热过去,他们很快把一切遗忘 …… 鲁迅对反动派不抱任何希望, 他曾寄希望于民众的觉醒,然而他一次次地失望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无恶意的闲人”历史悠久,群体庞大,鲁迅对这类人有过深刻体验。 47位青年的死,能否唤醒国人 ?无恶意的闲人不过以此为“饭后的谈资”,而时光流逝,没有希望的人没有“战斗力”,“遗忘力”却特别强。 鲁迅极其敏锐地看到这一点。 我们只要想一想《 药 》 中 茶馆里的茶客 ,想一想 《 孔乙己 》 中 鲁镇酒店的酒客 ,想一想鲁镇上那些特意跑来听祥林嫂说“我真傻”的女人们,就能知道,三一八惨案 47个人,将会给酒楼茶馆中无聊的人们增加多少谈资 ! 鲁迅痛感人民的不觉醒,他担心的是“在沉默中灭亡”,而并不怕“在沉默中爆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