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白垩病的治疗内容摘要:

2、明显症状表现,少数幼虫体表长出白色菌丝,多数幼虫在第五天死亡。 在蜜蜂幼虫体内病变分为 6 个阶段。 时)这一时期在幼虫中肠内可发现抱囊,抱干球已散布于食物中,抱子黏结在抱干球上呈静止状态。 时)抱子在肠道内开始萌发,抱子萌发时膨大为球型,然后伸出发芽管,此时中肠组织未遭侵染,仍属正常。 时)抱干萌发后,在中肠内食物团里形成菌丝,并有抱干产生,此时中肠组织仍无病变出现,接种 48。 72 小时,菌丝由肠道内壁穿透围食膜侵人真皮细胞。 2时)接种 72 小时后,菌丝体生长旺盛,且有菌丝团穿透肠壁,中肠外壁真皮细胞有孔,部分细胞受破坏,4后,中肠受到破坏并发现整团菌丝自马氏管穿出。 2时)菌丝穿透肠壁或马氏管后 3、,即在体内不断增殖,引起脂肪体、气管和肌肉发生病变。 6时)菌丝在体腔内大量繁殖,同时侵染体壁,体表充满菌丝,雌雄菌丝在体外交配产生孢囊。 三、诊断方法若发现死亡幼虫呈白色或黑色,表面覆盖白色菌丝或黑色孢子粉时,挑取幼虫尸体表层物涂于载玻片上,滴一滴蒸馏水,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若发现大量白色菌线和孢囊及孢囊孢子时,则可确诊为白垩病。 四、流行特点白垩病的发生与温湿度关系密切,当巢内温度下降到 30 度,相对湿度 80%以上时,适于子囊孢子生长,春夏季多雨潮湿季节易流行。 在我国,20 世纪 80 年代初个别蜂场开始发现白垩病,但未造成流行,80 年代末首先在浙江蔓延流行,随着蜂场转地放蜂,该病迅速传播 4、至全国各地,给养蜂生产造成极大威胁。 调查表明,发病季节,蜂群的发病率可高达 80%。 100%。 白垩病是通过子囊孢子传播的,被污染的饲料、死亡幼虫尸体或病脾是病害传播的主要来源。 当蜜蜂幼虫吞食了混入饲料中的子囊孢子或菌丝后,孢子即在消化道中萌发,长出菌丝,穿透肠壁,破坏消化道,幼虫表现明显症状。 蜂群间的传播是通过盗蜂和迷巢蜂将污染的饲料喂给健康幼虫。 此外,养蜂员不遵守卫生操作规程,随意将病群中的巢脾调入健康群而传染。 五、防治方法采取换箱换脾和药物防治相结合的措施。 首先取出病群内所有病虫脾及发霉变质的蜜粉脾,换以清洁的蜂箱和巢脾供蜂王重新产卵。 换下的巢脾用二氧化硫(燃烧硫黄)密闭熏蒸消毒 4 小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