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化柞蚕场的综合治理内容摘要:

2、行综合治理。 要在径流源头或砂化坡面的上沿,挖筑水平沟埂,控制和分散径流,减轻对砂化坡面的危害。 选用抗旱耐瘠的草灌植物,以豆科植物为主,用等高密植串带的形式,培植高矮搭配的人工植被。 柞树双行串带,行距 距 2米,每亩播种橡实 30公斤左右。 胡枝子为 3行串带,行距 距 穴栽植34 株。 实践证明,以柞树与胡枝子相间配置为治理砂化柞蚕场的优化模式,治理 5年以后,砂化斑的植被覆盖率由 10%提高到 70%;52%。 般正处于沟顶延伸、沟谷下切、沟岸扩展的活动或半活动发展时期。 因此,首先应在沟头上部采用植物措施或工程措施做好沟头防护。 然后,治沟修筑谷坊,并在谷坊的上下或淤成的台上,及时栽上刺槐、紫穗槐大苗,发挥两种措施相结合的作用。 部可用橡实直播串带,覆盖砂化面。 下部可栽植刺槐,养成片林,既可绿化陡坡,将来还可樵采薪炭。 封场育柞,休闲轮放。 在柞蚕场封闭期间,不放蚕,不轮伐,不清割,使柞树和草灌植物得以修养生息。 同时,还要采取植物措施和半工程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待柞蚕场恢复为密闭型植被,柞树长势正常后,再开封养蚕。 据调查,封场育柞 10年又开封养蚕的柞蚕场,枯草落叶层厚度增加 殖质层增加 1倍,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 54%,全氮含量 千粒茧重提高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