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獭兔毛皮质量的关键技术措施内容摘要:
2、严禁近亲繁殖。 选种时,将个体选择、系谱选择和后裔选择等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按照一定的程序严格进行测定、筛选。 在规模较大的场(户),可根据种兔的体型、被毛品质等具体情况,将其分为体大系、皮优系等不同特点的“品系”,各自进行选育。 待“品系”育成后,可利用“品系”间“杂交”,使后代兼备两个“品系”的特点。 并且由于“品系”间的亲缘关系较远,通过“品系”间交配,也可避免近亲交配。 (三)定期更新血缘当獭兔群自群繁育一定时期后,难免有程度不同的亲缘关系。 为避免因此而带来的不良影响,可考虑每隔一定时间从外地引进一定数量优秀的种公兔,进行血缘更新。 特别是对一些规模较少的獭兔场(户),血缘的更新尤为重要。 一般可每隔 3、 23 年,更新一次。 (四)推广人工授精技术在较大规模獭兔场、獭兔专业村以及獭兔生产重点县市,推行人工授精技术,充分发挥少数优秀种公兔的作用,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提高一个种群乃至一个地方獭兔群的质量。 (五)安排适宜的繁殖强度和配种计划獭兔的繁殖性能特别是其泌乳力和母性较差,极不适合早配和频密繁殖。 一般在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獭兔适宜的初配年龄为 67 月龄,初配体重为 克,最低不能低于 克。 在有肉兔作保姆兔的条件下,獭兔可采取半频密繁殖,年繁殖 67 窝;一般饲养管理条件下,年繁殖窝数以 45 窝为宜。 (六)科学管理皮兔应笼养,忌地面散养;幼兔断奶后,按性别和笼位大小分窝,每窝 23 只,3 4、月龄以上应单笼饲养。 保持兔笼清洁、干燥,杜绝影响兔皮质量的诸多疾病,如霉菌病、疥螨病、兔虱、跳蚤、皮下脓肿、脚皮炎等。 一经发现,及时隔离治疗,并对病兔笼彻底消毒。 (七)适时取皮南方每年 12 月份至第二年的 3 月份、北方为每年的 11 月份至第二年的 4 月份为獭兔皮最适宜的取皮季节。 在其它季节,非换毛期的青年獭兔视情况亦可取皮。 在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体重达 克以上的 56 月龄兔为獭兔适宜取皮年龄,在饲养条件较差时,可放宽至 78 月龄。 (八)适法取皮正确的取皮方法是先禁食 812 小时,只饮水。 宰杀时,可采取颈部移位法,一手握住两后肢,另一只手握住兔头,使头尽量后仰,同时用力直拉,听到。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