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栗蚕的人工训养内容摘要:

2、场需求量剧增,售价不断上涨,因此掠夺性过量采集野生栗蚕茧的现象日趋严重,几乎使其处在濒临灭绝的危险境地。 实行人工训养,挽救野生栗蚕这个珍稀的物种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一、特征与特性。 卵为尖椭圆形,呈麻雀蛋色,能抵御温。 暖种最适温度 18,发育起点温度 10孵化有效积温 1幼蚕有较强的群集性,4幼虫在受到触动时有假死落地的习性,在营茧前爬动频繁。 幼虫期多为 4 眠 5 龄,3 龄后体色开始分离,到 5 龄期分离出橄榄黄绿和螳螂绿等多种体色。 蛹(茧)长椭圆形,初为白色,逐渐变为栗棕色或淡咖啡色。 成虫(蛾)体色有栗棕、古铜绿、虎皮黄、松鼠灰等 10 多种颜色,有强烈的趋光性 3、,在交配时受到触动极易散对。 二、产量与效益。 近 5 年来,盛产栗蚕的辽宁省凤城、岫岩、宽甸和本溪等市(县)人工制种 172 万粒,制取种卵 斤,放养 617 把,产茧 公斤,制成绵条丝 4500 公斤,获得直接经济效益 元,平均每个蚕农仅在两个月的养蚕期内就可纯收入 8000 元,比放养柞蚕的收入高 50%以上。 三、驯养与饲养。 栗蚕在驯养过程中适于采取全龄期野外稀养的方法,不仅省工省力,降低成本,而且可以避免多次剪移造成的损失。 栗蚕为杂食性昆虫,枫杨、核桃楸、柞树、板栗、银杏和樟树等嫩叶均可成为饲料,其中以枫杨与核桃楸最为适宜,食用后可使健茧率在 97%以上,茧层率 70%以上。 暖卵室要选择地势高燥、阳光均匀、环境整洁、排湿换气条件好的房屋。 在暖卵前要用 3%甲醛药液对蚕室和蚕具进行彻底消毒。 暖卵时期应比收蚁时期提前 25。 在见到蚕苗后每个收蚁袋内装入 5种卵,牢固地拴在枫杨或核桃楸树的中上部枝杈上,在蚁蚕孵出后即可沿着树枝向上爬行取食树叶,在 3 龄眠之前将蚕茧移到大蚕场。 每棵树的饲养量以吃到作茧时树叶还剩 2/5 为宜。 在多数蚕化蛹结束、体壁硬化后选择晴天摘收蚕茧。 摘回后薄摊摆放,并尽快剥茧、选茧、售茧。 种茧要及时穿挂,妥善保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