鸵鸟的孵化内容摘要:

2、蛋的外形呈卵圆形,纵径 1617 厘米,横径 1314 厘米,过长、过圆、扁形及畸形蛋孵化率低。 种蛋的颜色一般为乳白色或米黄色。 洁白色的蛋孵化率较低。 (3)种蛋保存种蛋贮存时应大头朝上垂直或倾斜放置,时间以 35 天为宜,如果贮存期不超过 7 天,可不翻蛋。 若种蛋贮存不超过 4 天,保存温度以1618为宜;超过 4 天应为 13左右。 相对湿度为 60。 (4)种蛋消毒鸵鸟蛋从母体产出时会被泄殖腔排泄物污染而附着细菌,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大量繁殖并通过蛋壳上的气孔进入蛋内,对种蛋的孵化有影响。 因此,必须对种蛋进行严格的消毒。 种蛋消毒方法较多,一般以甲醛熏蒸消毒法常用。 方法是将种蛋放在储蛋室或消毒柜 3、内,按每立方米空间用甲醛溶液(福尔马林)30 毫升、高锰酸钾 15 克的剂量,在温度 2025的条件下密闭熏蒸20 分钟。 使用这种方法要注意,甲醛与高锰酸钾反应剧烈,又具有很大的腐蚀性。 所以,要用容积较大的陶瓷容器,先加入少量温水,投入高锰酸钾,再加入甲醛。 20 分钟以后要及时排出消毒柜中的烟雾,待种蛋的温度逐渐降至 18时,转入贮蛋柜中或入孵化器进行孵化。 2孵化(1)孵化前的准备种蛋入孵前,要认真检查孵化室的密封、保温、通风条件,孵化室内温度最好恒定在 2225。 对孵化室、机具等进行全面消毒。 开机试温、预热 23 天后即可人孵。 (2)孵化期的管理孵化温、湿度控制鸵鸟孵化期为 42 天,孵化中 4、前期温度恒定在 368,孵化后期 3042 天,胚胎自身产生大量的热,需要的温度相对较低,以 36为宜。 孵化要求的湿度较低,孵化器内相对湿度为 2040(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报道不一致)。 合适的相对湿度是根据孵化种蛋失重率来确定的。 种蛋在整个孵化期内失重率为 14时,说明孵化器内相对湿度最合适。 孵化室内环境相对湿度在 40时,孵化器内基本不用加湿。 如果孵化室相对湿度低于 40,就需要加湿。 当环境相对湿度高达 70时,孵化器本身无法把孵化器内的湿度降下来,需要采用孵化室内增设空调或对进入孵化器的空气进行抽湿处理。 照蛋:照蛋的目的是观察胚胎发育程度和异常情况,及时剔除无精蛋和死胚蛋。 第一次照蛋是在入孵 6、蛋 1 次,40 天转入出雏器后停止翻蛋。 目前一般孵化器设计的翻蛋角度为前俯后仰各 45 度,据研究,如果翻蛋角度增大到5055 度,会促进胚胎发育和血液循环,使孵化率有所提高。 落盘与出雏:鸵鸟胚胎孵化到 40 天由孵化器移到出雏器为落盘。 此时胚胎是从尿囊绒毛膜呼吸转换为肺呼吸的生理变化最剧烈时期。 胚胎气体代谢旺盛,如氧气供应不足会导致胚胎死亡。 把胚胎转入出雏器后,可以得到较多的新鲜空气,而且散热条件好,有利于胚胎渡过危险期。 如果小鸟的胎位正常,头在趾的上方,小鸟喙破蛋膜进入气室,约 12 小时就可自行出壳。 出壳后断脐非常重要,如果断脐不好,细菌通过脐带进入造成感染。 自行出壳的小鸟一般脐带吸收 7、良好,不会出血。 可在脐带端涂碘酒消毒,然后用灭菌的纱布包扎。 如果小鸟啄破蛋膜进入气室,12 小时还未啄破蛋壳,或是胎位不正,41 天还未进入气室,就要在气室的顶端打一小孔,以供给小鸟充足的氧气,并逐渐剥掉顶部的蛋壳,让小鸟白行出壳。 再过 6 小时如果仍未出壳,就需助产,从鸟的头部开始往下剥壳,每次剥的壳占蛋纵轴长的 15。 发现内壳膜发白或有红色血管时要停止往下剥,停留 23 小时再往下剥,从鸟的头部剥到背部直到尾部,最后从脐带部拿掉蛋壳。 脐带用碘酒消毒包扎。 过 2 天后,脐带再进行一次消毒和包扎。 助产是不得以才用,不要急于进行助产,原则上让其自己出壳,助产应尽量往后推迟。 雏鸟出壳后应及时捡出蛋壳,然后让雏鸟在出雏器内待到羽毛全干,且能站立行走时再转入育雏室。 人工助产的雏鸟体质弱,要在出雏器内多呆一些时间。 有的雏鸟出壳后就发现腿和趾有畸形现象,需要及时矫正。 如果是呈外八字形,可用灭菌纱布把两条腿之间留一定距离拴在一起,一般几天后可矫正过来。 雌雄鉴别:15 月龄以前的鸵鸟体形和羽毛基本一致,很难从外表上区别雌雄。 进行雌雄鉴别有利于分群饲养和营养配给。 雏鸵鸟的雌雄鉴别多采用翻肛法,即翻开雏鸵鸟的肛门,看是否有向左弯曲的阴茎。 但这种方法只有 70左右的准确性。 因此,雏鸵鸟的雌雄鉴别要进行几次,一般在 1 周龄、2 月龄、3 月龄分别进行鉴定。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