鸵鸟肺肉芽肿型大肠杆菌病的诊治内容摘要:

2、病理变化。 之后迅速采取心、肝、脾、肺、盲肠扁桃体等器官组织固定于 10%的福尔马林溶液中,石蜡包埋、切片(厚度 5m)、色、镜检。 离培养无菌操作采取部分心、肝和脾病料,按常规划线法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平板上,于 37培养 24h 后,进行菌落观察和染色检查,其后进行常规的微生物学检查。 2 行病学幼鸵鸟突然发生以眼结膜肿胀,继而迅速死亡为特征的疾病,发病率 73%,致死率达 20%。 床症状病鸵鸟首先出现食欲下降,离群呆立,体温升高,两翅散开精神沉郁,目光呆滞,羽毛粗乱,无光泽,反应迟纯,体重减轻。 后期食欲废绝,常站立以头颈置于围栏或食槽上呈半昏睡状,少卧,下腹部硬性胀满,走路呈企鹅步样排黄白色黏稠稀 3、便,粪便前期稀软,后拉水样稀粪。 最后卧地不起,昏睡或挣扎死亡。 菌学检查取病鸵鸟肝、脾触片后染色镜检,可见短小、两端钝圆、呈不规则排列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37培养 24h 后,麦康凯琼脂平板上见有红色湿润小菌落伊红美蓝琼脂平板培养基上长出有黑色金属光泽的小菌落,分离细菌对麦芽糖、乳糖、葡萄糖、甘露醇产酸产气,蔗糖产酸不产气 验阴性,验阳性,吲哚试验阳性,不能利用枸橼酸盐。 依据菌体形态观察和生化试验结果,判定为大肠杆菌。 观病变对死亡的鸵鸟进行剖检,其主要变化为:心包扩张,积液,心包液混浊,内还有较多的纤维蛋白块,心包膜增厚,附有大量黄白色纤维蛋白渗出物,有的心包和心外膜发生粘连肝脏肿大,出血,表面 5、明显的出血水肿变化,肺组织中可见到形态不一的肉芽肿有的肉芽肿病灶很小,仅由数个上皮样细胞和巨噬细胞组成,周围有上皮样细胞增生,有的中心见坏死组织,呈均质红染状,周围有上皮样细胞增生,形成一层特殊的上皮肉芽组织,外被结缔组织包裹在少数三级支气管腔中见有坏死脱落的上皮与黏液等构成栓子,堵塞支气管并由此发生坏死而形成坏死性肉芽肿脾脏瘀血,脾小体萎缩,白髓明显减少,脾组织中网状细胞增生,鞘动脉周围结缔组织增生也比较明显。 物敏感试验经过对卡那霉素、链霉素、丁胺卡那霉素、诺氟沙星、磺胺嘧啶、庆大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青霉素钾、利福平、氧氟沙星、甲砜霉素、氟苯尼考、氟派酸、新霉素等常用抗菌药物进行药敏试验 6、发现,该菌对环丙沙星、氟苯尼考、氟派酸等三种抗菌药物敏感,通过联合治疗后预后良好。 3 讨论禽类的大肠杆菌病在临床上以肠型较为多见,病禽拉出灰白色黏稠或水样稀便,最后因腹水或酸中毒而死亡。 肺型大肠杆菌病表现的症状及死亡率虽然比肠型较轻,但严重影响生长发育,使经济效益明显受损。 该病的发生可能是病菌通过呼吸道感染而引起发病。 本病对鸵鸟特别是雏鸵鸟的危害是全身性的,可引起肺炎、心包炎、肝周炎、肠炎、气囊炎、脑炎及皮下胶胨样水肿,而本病例的特征是肺内肉芽肿的形成,有大量上皮样细胞增生,严重影响了肺脏的呼吸功能,故在临床上出现精神不振,生长发育受阻的症状。 为了防止呼吸型大肠杆菌病的发生,笔者认为:除了及时注射疫苗外,还要定期进行环境消毒,及时清除粪便等废弃物,禽舍要经常通风透气,保持空气新鲜。 总之,只有做好主动防疫工作,才能避免呼吸型大肠杆菌病的发生。 特别要注意的是这种内部组织器官严重病变和外观表现的明显不一致性差异应在鸵鸟疾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予以考虑。 另外,应做药敏试验,以此正确指导临床用药。 当发生该病时,肠道中正常菌群受到破坏,影响 B 族维生素和部分微量元素的吸收,电解质代谢也失去平衡。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适当添加电解质多维可缩短病程和提高治愈率。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