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千头椿和紫薇的樗蚕蛾内容摘要:
2、紫色,具黑色半透明眼斑 1 个,斑上为白色圆弧状;前、后翅中央各具新月斑 1 个,新月斑上缘为深褐色,中部为半透明白色月牙状,下缘为土黄色,斑外侧有纵贯全翅的宽带 1 条,带中央粉红色,外侧白色,内侧深褐色,边缘有白曲纹 1 条;前翅腋区具褐色绒毛区有“”或“”状白色条带,与新月斑相连,展翅后组成“”图案;后翅靠近外缘有三条灰线,中间较宽,两侧较窄,腋区有一条从前缘到后缘的白色弧形条带。 卵扁椭圆形,长约 米,宽 1 毫米,灰白色,上有褐色斑,每雌成虫产卵100 多粒。 低龄幼虫淡黄色,有黑色斑点。 中龄后全体被白粉,青绿色。 老熟幼虫体长 58至 62 毫米,青绿色,被有白粉,体粗大,头、前中胸及尾 3、部较细。 各体节的亚背线、气门上线、气门下线部位各有一排显著的枝刺,以亚背线上的最大。 在亚背线与气门上线间、气门后方、气门下线、胸足及腹足的基部有黑斑。 胸足黄色,腹足青绿色,端部黄色。 围气门片黑色。 蛹棕褐色,长约 30 毫米,宽 15 毫米。 茧灰白色,橄榄形,上端开孔,茧长 52毫米左右,茧的一半常包在叶片内。 生物学特性在任丘地区 1 年发生两代,以蛹在杂灌木上茧内越冬。 5 月中下旬成虫羽化、交尾、产卵,产卵于叶背,卵成堆,约经 12 天孵化幼虫,初龄幼虫群集危害,7 月上旬第一代幼虫孵化危害,历时 30 天左右;8、9 月间第二代幼虫孵化危害,10 月间幼虫开始作茧化蛹过冬。 成虫有趋光性,飞翔 4、能力强;雌成虫性引诱能力强。 卵产在寄主叶背,聚集成堆;初孵幼虫有群集性。 幼虫蜕皮后常将蜕皮食尽或留少许。 老熟幼虫在树干上缀叶结茧,越冬代常在灌木上结茧。 防治方法(1)可于成虫期用黑光灯诱杀。 (2)人工防治:根据幼虫的群集性,可人工捕杀幼虫和摘茧烧埋。 (3)利用天敌防治:幼虫天敌有绒茧蜂、黑点瘤姬蜂、家蚕追寄蝇和白僵菌等;卵期天敌有赤眼蜂。 注意保护利用。 (4)药剂防治:重点防治 3 龄前的幼虫,可喷洒灭幼脲 3 号 15002000 倍液防治;也可喷施每毫升含 100 亿活孢子的 剂 800 倍液;可喷洒 20%灭扫利乳油 2000倍液防治,或 50%辛硫磷乳油 1000 倍液,或 10%氯氰菊酯乳油 10001500 倍液,或 氰菊酯乳油 15002000 倍液防治。 可以连续喷施 23 次,注意使用化学药剂要交替喷施,以防幼虫产生抗药性。 专利查询。危害千头椿和紫薇的樗蚕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