蝎毒的产生内容摘要:

2、明质酸酶、生物胺等成分,毒素占总蛋白量的6070。 蝎毒在国际市场上价值十分昂贵,每克干毒约 元,一般3000 只蝎子可以采 1 克干毒,因此经济价值相当可观,但目前大量销售尚有困难。 蝎毒的产生与采毒生物学蝎毒是由毒囊分泌产生的。 蝎子的毒囊位于尾部末端,为一袋装结构。 蝎的蛰针(尾刺)向腹面弯曲,逐渐变尖,贺针末端呈灰紫褐色,毒囊的其余部分为黄橙色。 毒囊表而为一坚硬的躯壳,分泌毒液的器官是里面的一对白色毒腺。 毒囊与尾节之间以一个可活动的关节相连接,毒囊通过一束伸肌和一束屈肌的收缩,可以作上下活动,活动幅度为 1800,但不能作左右摆动。 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看到两条毒腺各延伸出一条毒液管,在蛰 3、针近末端两侧有椭圆形开孔,这是毒液流出的通道。 在蝎子的毒素采集期间,其生物学习性与正常生长发育状态相比,要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应该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l)采毒周期采集蝎毒的周期,应根据蝎体毒腺中毒液分泌的过程及所需要的时间而定。 东亚钳蝎在 710 天即可采一次毒,但为了安全起见,以相隔 20 大左右采一次毒为宜,不能过于频繁,以免影响蝎子的正常生长发育。 (2)采毒季节一般宜在蝎子生长发育旺盛的季节采毒。 在自然条件下,以在 69 月间采毒为宜,产量较高;到 10 月后,采毒量明显下降;到了冬季,蝎子已进人冬眠,不能排毒。 若以温度作指标,在 2039范围内均可采毒,低于 15时,则不宜采毒。 若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