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蜂授粉技术的发展及在寒地的研究与应用内容摘要:
2、粉是市场的要求,是人类健康的要求,是国内外形势发展的要求。 二、国内熊蜂授粉的现状我国的熊蜂资源十分丰富。 占全球种类的 1/3。 近年来,中国农科院养蜂研究所调查了国内熊蜂的资源,解决了熊蜂周年繁育技术中的各项难题,实现工厂化生产,批量供应农场、农产用于为温室作物授粉,并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经熊蜂授粉后的瓜果,果重增加 15%,果形圆正,着色好,采摘期提前 35 天。 一级果品率由 70%提高到 90%。 果品品质明显得到改善,量、可溶性糖含量明显优于人工授粉,如西瓜的中心糖度与边缘糖度均匀。 熊蜂授粉的番茄子粒饱满,而人工激素授粉的番茄无种子,畸形多,口感发酸。 三、寒地熊蜂授粉技术的研究应用我省处于我 3、国北部,气候寒冷,为了研究和开发本地优势野生熊蜂,促进熊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黑龙江省蚕蜂技术指导总站,在省自然基金委员会的资助下,于 20032007 年成立课题组,开展了“寒地熊蜂授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课题攻关,在我省饶河、虎林等地筛选野生熊蜂种,选出适合寒地授粉的熊蜂蜂种,具有分布广,群体大,寿命长,产生雄蜂的时间晚;能够进行人工饲养及大量繁殖;适合为多种作物授粉;有振翅行为。 从发生频率和发生时期的长短比较,红光熊蜂和明亮熊蜂比较适合在我省开发利用。 从室内人工饲养的难易程度比较,明亮熊蜂更适合成为温室作物的传粉昆虫。 经过试验示范,现已成功培育出并初步推广应用寒地授粉技术,2007 年,在 4、我省饶河、虎林、牡丹江、宁安等地成功为我省温室番茄授粉 1500亩。 经熊蜂授粉的作物比人工授粉和自然授粉的果实正果率高,应用熊蜂利用为番茄授粉的研究结果显示,番茄的坐果率,用熊蜂授粉的为 蜜蜂授粉的为 对照为 动棒授粉的为 蜂授粉的为 照为 用熊蜂授粉,番茄可增产 4050%,每株增产 每平方米增产 另一方面,经熊蜂授粉的水果硬度降低,维生素 C、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等含量增加,可滴定酸降低,提高了果实的生化性状及风味。 维生素 蜂组比激素组和对照组分别高 总糖含量,熊蜂组比激素组和对照组高 总酸含量, 一般用糖酸比来衡量果实的口感,熊蜂组的糖酸比与激素组和对照组相比,分别增加了 说明用熊蜂授 6、让新鲜空气更换温室内的毒气和有害气体。 3 天后或残效期过后才能将蜂群搬进温室;检查温室内工作房和缓冲间,将原来使用过的农药瓶和喷过农药的喷雾器放到大棚外面;为了防止授粉熊蜂在室外温度较高时,从放风口跑出去不能回来,到夜晚冻死在外面,造成蜂群的损失,应在放风口遮挡窗纱;在温室的中部,离后墙 个放置蜂箱的架子,架子高 30 55 45采用熊蜂授粉的作物不要打掉雄花,否则影响熊蜂授粉效果;将要进棚授粉的蜂群,在晴天搬进湿度较小的空大棚中进行飞行排泄 23 天,以避免熊蜂将大便排泄到植物的叶子上,增加擦洗叶子的麻烦。 第三,给温室蔬菜授粉,授粉蜂群的入室时间可定在蔬菜开花时,授粉蜂群入棚室,应在傍晚进行 7、。 第四,蜜蜂进入温室后要及时喂水、喂糖和喂粉。 第五,保持群势密集。 温室,特别是日光节能温室,昼夜温差变化大,在寒冷地区最低时室内温度 8左右,而中午太阳直接照射温室,室内温度急剧上升,最高时达 40左右,变化幅度在30,对熊蜂繁殖极为不利。 因此,授粉期间应始终保持蜂群蜂多于脾,或者蜂脾相等,同时加强蜂箱内外的保温措施,使蜂箱内的温度相对稳定,以利授粉蜂群的正常繁殖。 第六,防止熊蜂中毒。 在冬季,温室施药前应将蜂群搬到温室外避光处(温度应在 15左右)。 用药后让温室通风 23 天,再将蜂群搬回温室内原处。 在春季,气温转暖,温室内空气交换较慢,药效时间长,应在用药后 35 天,再把蜂群搬回温室。 第七,严防鼠害。 冬季,老鼠在外界找不到食物,很容易钻到温室内繁殖生活,危害温室内作物和授粉蜂群,必须严防。 熊蜂授粉是回归自然的传粉方式,在选择熊蜂为作物授粉时,一定要以科学的种植管理方式来配合,才能更好地达到作物增产增收、改善品质的目的。 专利查询。熊蜂授粉技术的发展及在寒地的研究与应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