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鸽实用技术-特色养殖内容摘要:

2、建场和引种前就要学习和掌握好技术,要通过技术培训或购买一些养鸽知识书刊学习,切不可请不懂鸽业的,而且没有培训过的人来管理,否则付出的学费将会是惨痛的代价。 C、注意市场风险。 目前乳鸽市场缺口很大,供不应求,但是要讲市场没有风险是错误的。 乳鸽消费市场,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有一个需求标准。 优质乳鸽进入市场肯定畅销,但如果是劣质乳鸽达不到质量标准,那市场风险必然存在。 D、注意引种价格。 种鸽的价格由质量、月(年)龄和供种单位销售服务结成。 品种好、服务优的种鸽价格自然就贵。 但过高引种价格影响今后的资金营运。 因为种鸽一般使用 5 年就要换种,加之银行利息和不可预测的经营风险,若两三年内收不回本金,就有可能 3、亏本。 因此,引种时,在注意鸽的质量同时,要引进不同月龄、年龄的种鸽,这样就可降低前期投资成本。 2、养殖肉鸽前期准备工作 A、养鸽场舍的准备:肉鸽怕湿、怕闷热、怕兽害,从便于管理和防疫出发,有条件的养鸽场应选择在干燥、通风好、光线足、交通便、无污染、无噪音的地方。 鸽舍类型很多,常见有双笼舍、单笼舍、群养式、敞棚式鸽笼,朝向最好向南或朝东南向。 没有条件的鸽场可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利用旧厂房、库房改造。 待养殖成功,有了经济基础再作发展。 B、养鸽笼具的准备:鸽笼市场有定型的鸽笼购买,对小型农户式养鸽场可购买镀锌网自制,自制鸽笼长 180 厘米,高 50 厘米,深 60 厘米,中间用隔网分成 3 个小间 4、,每间饲养 1 对。 底网间隔 1 厘米,后网,隔网,边网的下二分之一处间距 米,前网、顶网间距可大些。 鸽具有食槽、水杯、蛋、砂杯等,可成套购买,也可利用盆、瓶自制。 C、养鸽技术的准备:提高肉鸽的繁殖率、成活率、一级品率,是保证养鸽成功的关键,这就要提前解决养鸽技术的人才问题,是外聘,还是内培,如内培,就要按排人员或自己到正规的养鸽场培训,没有条件就要购买大量的养鸽方面专业性书籍,报刊杂志进行自学,也可经常查看本网技术文摘目,不断提高、丰富养鸽技术。 D、养鸽饮料的准备:鸽子无胆囊,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喜食粒料,如玉米、稻谷、麦子、豆类等。 这就要根据当地的农作物资源配制资料,但由于原粮的品种和质量不 6、场应浅序渐进,分批引种,逐步扩大、优化种鸽规模、结构。 3、雏鸽的饲养管理技术:从出壳至 28 日龄的鸽统称雏鸽(有的地区从出生至 10 日龄称初雏,1020 日龄称雏鸽)。 雏鸽出壳 2 小时后,亲鸽便开始用喙给雏鸽吹气、泌乳,再过 2 小时亲鸽开始哺鸽乳,这时的雏鸽体小质弱,容易死亡,一定要加强管理。 首先细心观察,注意避逸被种鸽踏伤或冻死。 如果出生雏 56 小时仍吃不到鸽乳,要及时查找原因(必要时给雏鸽喂人工鸽乳)。 发现亲鸽不哺乳时可找同时期种鸽寄养,而且可避免部分亲鸽喂单鸽,提高生产能力。 34 日龄后,雏鸽的眼睛慢慢睁开,身体逐渐强壮起来,身上的羽毛开始长出,食量逐步加大,消化力增强。 这时亲 7、鸽要频频地哺喂雏鸽,有时每天多达十几次,因此供给亲鸽的饲料量要充足,营养要丰富,以满足需要。 这时的雏鸽排粪量增加,容易污染巢窝,每天应及时更换垫布和垫草,以免发生疾病。 雏鸽 10 日龄时,新羽毛长出很多,能自行走动。 亲鸽给雏鸽保温时间缩短,亲鸽喂给的食物也由鸽乳变成半颗粒状的饲料,有少数雏鸽未能完全适应,常出现消化不良和嗉囊炎。 出现这种情况应及时进补喂些酵母片或健胃药,帮助消化。 P 雏鸽 15 日龄时,全身羽毛基本长齐,活动自如,可以抓出巢窝,在笼内铺上一快 20 厘米20 厘米的布片,让它慢慢适应,不致扭伤脚。 这时的亲鸽喂给的饲料呈颗粒状,与所吃的饲料相同,且多数亲鸽又开始产蛋,无心喂养雏鸽 8、,为此在这期间应加以人工喂养。 雏鸽 20 日龄后,羽毛丰满,能在笼内四处活动,但还不能完全自己啄食,仍然靠亲鸽,但能主动向亲鸽讨食吃,这时的亲鸽会强迫它独立采食。 此时应加强管理,增加些高蛋白质饲料的供应,以满足雏鸽的需要。 雏鸽生长到 2528 日龄时体重可达 500750 克,可以出售(这时的雏鸽称之为乳鸽)。 4、青年鸽的饲养技术:从 28 日龄离巢直到转群,有条件的地方最好做到三不变:原地喂养、原饲养人员喂养、原饲料不变,这样能促使雏鸽正常生长发育。 2 月龄内的幼鸽由于从亲鸽喂养到独立生活,这阶段很难喂养,因此必须加强饲养管理,注意保温、通风,加强保健砂和饲料的营养的供给,增加机抗病能力,使其正常生长发育。 这时要做到三看三查:三看是看动态、看食欲、看粪便:三查是:查有无吃到饲料,查是否过于拥挤,查是否挨咬受伤。 吃不到饲料的可以单独喂食,挨咬受伤者及时护理,把好斗者单独饲养,拥挤可以扩群饲养。 2 月龄时雏鸽开始换羽,饲料中蛋白质饲料要适当增加,以促进羽毛的更新。 在饲料中加入 5火麻仁,保健砂中加入穿心莲或龙胆草等中药。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