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蚕病害的综合防治(下)内容摘要:

2、配后未产卵的母蛾进行严选,把腹部松软,血液浑浊,背部腹环节有渣点,体色不正,鳞毛脱落,水肚拳翅的畸形蛾淘汰,不用其产卵。 交配后产卵的母蛾,春制种必须用显微镜检查微粒子病毒。 检出有微粒子病蛾产的卵,必须烧掉,不得漏检。 病毒率超过 3%不得出售。 当前辽宁省制种点过多、过乱,加之监管不利是柞蚕微粒子病发病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必须重视起来。 (2)推广抗病性强的柞蚕品种及杂交种。 在我省柞蚕生产区大量推广的柞蚕品种有青 6 号,丰杂 1 号,丰杂 2 号,柞杂 5 号,柞杂 7 号,柞杂 9 号,吉林“选大”,近两年又有大青(黑翅)和大三元等品种和杂交种。 不同地区应用不同品种有不同效果,要因地制宜选用不 3、同品种。 那些不稳定的杂交组合不宜推广。 (3)适时暖种制种和适时收蚁。 蚕农的经验是,清明出蛾制种,谷雨暖卵,“五一”前后收蚁。 而今由于种籽的市场竞争,大部分制种点在清明前即制完种,蚕农把蚕籽买回家保卵时间太长,有的超过 30 天。 蚕卵保护不好,又易受多方面污染,增加了病原感染机会。 (4)适时收蚁,良叶饱食,精养细放。 近几年制种太早,收蚁过早,柞叶还在含苞待放时即收蚁,损害了柞叶的生长发育,减少了担蚕量,又易受霜冻害。 辽南 2002 年和 2003 年在 4 月 24 日左右收蚊的都不同程度受晚霜为害,诱发了蚕病。 要精心放养,稀密适当,防止饥饿滑枝跑坡。 做到良叶饱食,蚕体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健壮,提高抗病性,减少病害发生。 柞蚕病害的防治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通过县乡的经验交流会,发放技术资料,进行专家咨询。 帮助蚕农做好购买蚕种、蚕药、蚕用物资等工作,按地区分季节落实有关措施,才能减少病害,收到增产增收的效果。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