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蛙越冬管理与病害防治技术内容摘要:
2、何提高林蛙越冬期存活率,掌握各种疾病的发病规律,采取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是林蛙养殖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方冬天漫长而寒冷,在恶劣环境条件下,北方山区中国林蛙越冬以水域为主。 中国林蛙属变温性动物,它的体温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作为没有调节体温及保温机制的林蛙,在气温下降至 10以下时就不能摄取食物,再低温时就要进入冬眠。 越冬期间,冬眠的林蛙新陈代谢达到最低限度,甚至处于麻痹状态,靠肝脏及脂肪体中储存养分来维持生命。 同时还有呼吸次数减少,心脏节律减慢,血管与微血管收缩等生理变化,使林蛙耗氧量逐月递减,这有利于林蛙在水中度过严冬。 影响林蛙安全越冬的不利因素也很多,在长时间冰封情况下,水体内部会产生 3、与封冰前完全不同的变化。 随着气温下降和冰层加厚,水温逐渐降至 0,因冰冻及渗透,水量减少。 由于有机物的分解以及在蛙、鱼等生物的呼吸作用下使水中含氧量不断下降,二氧化碳含量则不断上升。 这些环境条件的变化,对中国林蛙越冬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1)要做好中国林蛙越冬前的准备工作。 可新修越冬池,也可利用原有塘坝、水坑越冬,但要将塘坝加大加深,尽量铲除淤泥和杂草,以减少有机耗氧,防止有害气体发生。 (2)要满足中国林蛙越冬期对溶解氧的需要。 水中溶解氧的来源有两方面:一是空气中的氧气溶于水中,二是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但水面冰封后,水与空气的接触被冰隔断,空气中的氧不能溶于水中,靠空气补充溶氧的来源断绝了 4、。 很多越冬池内没有水生植物,即使有水生植物,由于山区冰层厚及乌冰,直接影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靠永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也不大可能。 所以,越冬期林蛙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缺氧窒息而死。 据多年观察,活水越冬池问题不大,因自然流水不断,水中溶氧及时得到增补。 所以冬季不会发生成批死蛙现象。 目前,养蛙的越冬池多数为死水(也叫止水)越冬池。 冬天水源干涸,没有活水流经越冬池,溶解氧得不到补充,水中含氧量的降低速度逐月加快。 到 1 月份水中含氧量仅为 4mg/l(林蛙正常越冬需要量为 6mg/l)左右。 特别是蛙在水的底层越冬,而池水缺氧往往是先从底层开始,水中的溶氧量上多下少,对越冬期林蛙的威胁非常大。 解决越冬 6、的水源(井水、河水、库水、泉水)注入到越冬池中。 二是打冰眼补氧。 冰眼打在深水处,1 亩水面打一个宽 3m 的冰孔。 顺着主风向排开,借风力的作用形成水浪,加速氧向水中溶解,以提高补氧效果。 为防止冰眼重新结冰,夜间可用草帘子遮盖起来。 (3)有条件的地方,应人为的控制温度和湿度。 保证中国林蛙安全越冬。 二、1)生物因素。 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等。 水环境中除存在着一些致病微生物外,多数是兼性致病菌。 这些病菌在数量少、蛙体健康的条件下,不会使林蛙致病。 但随着水质变差、气候恶化、饵料不足、饲料单一、密度过大等不利因素出现,这些病菌就会成为致病菌。 目前发现最严重的病害是林蛙红腿病、烂皮病、水酶病、肠炎等。 (2 7、)环境因素。 例如水温、水的酸碱度、水中溶氧量、水中有害气体、农药、化肥等,超过允许范围时均可能导致林蛙生病。 (3)饲养管理因素。 如不合理的放养密度、饲料变质、饲料单一、营养不全面、蛙池及蛙场设计不合理等,可导致林蛙生病。 蛙场环境恶劣,不定期消毒,也可使林蛙患病,所以蛙场应定期消毒,严格防疫程序,控制细菌和病毒繁殖和产生,保证林蛙不得疫病。 林蛙养殖主要是防疫和预防。 得病后治愈率较低。 1)彻底清池。 繁育场所的各种生产用池在使用前必须彻底清池。 排干池水,每 100 平方米用 8石灰溶于水中后全池均匀泼洒,两天之后灌水浸泡 10 天,然后把水排出。 放养前灌入清水,两天后测定酸碱度,确认酸碱度适合时再放。中国林蛙越冬管理与病害防治技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