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病流行特征及防御对策内容摘要:

2、些病原的毒力增强,即使经过免疫的兔群也常发病,给疾病诊断、免疫和防制造成较大困难。 3 呼吸道疾病危害严重规模化兔场增多、饲养密度加大,为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提供了良机。 近年来,规模化兔场普遍存在呼吸道传染病,且各种日龄的兔群都可发病,发病率为 30%50%,死亡率 5%30%。 4 消化道疾病频发由于饲养管理不善,饲草饲料发霉变质,兔舍卫生差,消毒不彻底,通风换气不良,环境污染严重,细菌性疾病明显增多。 新的腹泻病不断涌现,给养兔生产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5 混合感染和疾病综合征逐渐增多生产上常见并发病、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的病例显著增多,并导致兔群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 例如兔呼吸疾病综合征便 3、是由某些病毒、细菌以及环境应激、饲养不当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引起的一种疾病综合征。 目前,全国各地几乎都有该病的发生,有的兔场发病率可达 20%30%,死亡率达 20%以上。 至于继发感染,目前在兽医临床上也极为常见,尤其存在某些原发性感染的情况下,一旦饲养管理不善,消毒卫生不严以及存在应激时,即易发生继发感染。 6 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危害加重引起免疫抑制的因素很多,尤以兔瘟、兔巴氏杆菌病和兔大肠杆菌病、魏氏梭菌病等传染性疾病因素最为重要,但应激、真菌毒素等引起的免疫抑制也不容忽视。 例如兔瘟和兔巴氏杆菌病除直接危害养兔生产外,更重要的是两者均可侵袭兔的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使机体抗病力减弱,增加对其他疾 5、注意冬季防寒保暖,夏季防暑降温,维持合理的饲养密度,注意兔舍通风。 实施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搞好兔场环境卫生,降低舍内有害气体浓度,兔舍、用具及环境定期消毒。 选择优质广谱驱虫药,做好定期驱虫,加强体内外寄生虫的有效控制,同时应减少各种应激因素。 2 尽早确诊,及时治疗加强规模化兔场和基层兽医站诊断实验室的建设,建立有效的疾病诊断、检测与监控体系,重视兽医人员的技术培训,强化疫情监测和监控,出现疫情应尽早进行诊断。 3 合理用药根据兔病的流行特征、症状、病变及实验室诊断、药敏试验等,有针对性地选用敏感药物;饲用促生长抗生素和治疗用抗生素应分开使用,以减少细菌耐药性,提高治愈率。 4 防疫管理制定科学的免 6、疫程序。 根据疾病类型、流行特征和当地疫情,兔的品种、日龄、母源抗体水平,并结合疫苗厂商的建议和当地兽医以及专家的意见,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使兔群在整个生产期都得到有效免疫保护。 重视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控制。 做好兔瘟、巴氏杆菌、大肠杆菌、兔轮状病毒病感染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控制。 兔瘟、巴氏杆菌、大肠杆菌病可采用疫苗免疫接种,而兔轮状病毒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与治疗办法,只能通过建立健全生物安全体系,加强消毒卫生,最大限度地降低兔场内的病原微生物,减少或杜绝兔群继发感染的发生。 采取有效措施,尽量减少或消除兔舍环境中的各种应激因素,禁止使用霉变饲料,以减少非传染性因素对兔群造成的免疫抑制作用。 重视防疫人员的免疫接种技术培训,使其操作正确,确保疫苗接种剂量准确,注射到位,从而保证免疫效果,减少损失。 小结我国兔病防制的总体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远远不能适应养兔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因此,兔病防制体系建设担负着控制或消灭兔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病的重大任务。 “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减少养兔生产中因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兔病防制工作的重点,也是兽医工作者的艰巨任务。 疫病的有效控制有赖于将免疫接种与良好的生物安全措施及饲养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重视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控制,提高防病理念及对疾病的认知度,合理使用抗生素,实行疾病综合防制技术。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