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的繁殖技术内容摘要:

2、化器内温度必须稳定在 3738,否则孵化率就会降低。 孵化第 1 天7 天相对湿度为5560,第 8 天18 天相对湿度为 5055,每 19 天24 天相对湿度为 6070,这样有利于雏鹧出壳。 孵化第 3 天后,胚胎需氧量逐渐增加,需打开孵化器进气孔不断补充新鲜空气。 特别在出壳时,更需足够的新鲜空气。 入孵初 20 天,必须每隔 2 小时翻一次蛋,20 天后不再翻蛋。 一般蛋温3233。 孵化中后期,每次晾蛋 10 分钟15 分钟,第 23 天24 天不再晾蛋。 鹧鸪蛋入孵后第 7 天8 天照头照蛋,第 20 天21 天照二照蛋,其方法与山鸡相同。 二照后把发育正常的蛋转入出雏器,继续孵化至出壳。 三、出 3、雏与育雏种蛋孵化 23 天24 天,有的迟到 25 天才出壳。 把绒毛已干的雏捡出,盛雏箱要垫上草或软纸,以 50 只100 只放 1 箱为好。 对刚出的雏要加强加温、透气、防止闷死。 对已啄壳但无力出壳的胚雏可进行人工助产。 助产要待雏的尿囊血管枯萎后方可进行,否则容易出血造成死亡。 若孵化到 26 天仍不出壳的,一律舍弃。 目前,先进的育雏热源是红外线灯。 灯挂在离地面 30 厘米的高处,随雏鹧日龄增加逐步提高,一只 250w 的红外线灯,可照 300 只400 只雏鹧。 育雏舍在入雏前打扫干净,进行消毒,在地上先铺一层熟石灰,然后铺 8 厘米10 厘米厚的垫草,约 2 周后再补充垫草,到厚度 20 厘米 4、为止。 育雏的温度应随周龄增加而降低。 刚出壳至 1 周龄,育雏温度为 3536,每周降低 1,直到2425可以稳定下来;育雏湿度 1 周龄内育雏室内相对湿度为6070,1 周龄以后降为 5560。 在保证温湿度的前提下,应注意通风透气保证室内空气新鲜。 育雏密度,1 日10 日龄每平方米 80 只,10 日龄4 周龄每平方米 50 只,4 周龄13 周龄每平方米 25 只。 育雏室光照条件为:出壳 20 小时至 1 周内,实行全日光照,强度为每平方米 4 瓦;1 周龄后为16 小时光照,强度为每平方米 2 瓦。 光照太强会引起啄羽、啄趾、啄肛等恶癖。 鹧鸪出壳后 24 小时内应先饮水,不要断水和缺水。 鹧鸪第一次吃食叫“开食”。 饮水后就可以开食。 饮水、开食在 24 小时内完成。 开食时可将饲料撒在厚纸板上或盘上,让雏鹧寻食。 水槽与食槽要错开放,相距约 1 米。 3 日龄每天保持不断料,每只每日喂熟小米 8 克,3 日龄10 日龄,每昼夜喂 6 次。 10 日龄至4 周龄每天喂 5 次。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