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点家蚕化水蛹的防治内容摘要:

2、头造发生较少,二造开始逐渐增多,三至五造发生率最高,六造以后又相对减少。 从蛹体发病时间来看,一般从化蛹后第 2开始,第 4最高峰,复眼变黑后停止发生。 病原及感染时期一、病原过去曾出现过两种不同意见,有的专家认为化水蛹是由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引起的,但亦有专家认为核型多角体病毒只能使蚕体致病,不可能使蛹体组织液化。 为了弄清化水蛹的病原体,我们曾两次用 5 条化水蛹汁液并用 50毫升冷开水稀释后,添食于 5 龄第二天 20 条健康蚕儿。 同时用冷开水添食 20条蚕儿作为对照区。 两次添食试验,结果完全一致。 凡是添食化水蛹液汁区于熟蚕前均 100%发生体腔型脓病,对照区则没有发病。 由此可见引起化水蛹的病原 3、是体腔型脓病多角体病毒。 二、感染时期我们采用 15体腔型脓病汁液稀释 500 毫升冷开水喷于桑叶上,对 5 龄蚕逐天进行添食攻毒试验,并用冷开水添食作对照区,根据我们试验调查结果:5 龄第一天攻毒的,其发病高峰期出现在熟蚕之前;5 龄第 2攻毒的,其发病高峰期出现在上簇后至化蛹之前;5 龄第 5攻毒的,其发病高峰期出现在化蛹后至复眼变黑之前。 对照区则没有发病。 由此可见化水蛹感染时期主要是 5 龄后期感染体腔型脓病多角体病毒引起的。 但亦有专家认为,亦有可能是 3感染了病毒,由于蚕期条件好,暂时不发病潜伏到蛹期才发病的。 有没有这个可能性,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证明。 致病因素一、病菌因素凡是传染性的疾 4、病,蚕、蛹发病必有病菌存在和感染,没有病菌存在和感染是不可能发病的。 消毒不彻底,蚕室、蚕具仍有脓病病毒存在,或者防病不严,把外界病毒带入室内,使蚕儿感染发病,这是导致脓病发生和后期死蛹的主要因素。 二、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和湿度,高温多湿、闷火局气候环境,特别是 30以上高温多湿闷热天气对大蚕期(尤其 5 龄蚕)、上簇期和前蛹期影响较大,削弱了蚕、蛹的体质和抗病能力,所以高温多湿、闷火局的气候环境是引起化水蛹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生产调查三至五造高温多湿季节,化水蛹发生率一般不低于 5%个别批次高达 30%三、叶质因素大蚕期特别是大蚕后期食了偏施氮肥过多的桑叶以及不成熟嫩叶、湿叶、水叶和 6、型式和饲育方法对蚕儿和后期水蛹的发生影响很大。 例如地面育,用枝桑和叶桑育效果就大不一样。 据调查,同时 6 月中旬收蚁,同一座蚕室,同一组人饲育,同一片桑地,技术处理也基本一致。 但是枝桑育的蚕儿发育良好,整个蚕期未发生过一条脓病蚕,化水蛹率仅有 但是叶桑地面育的,5 龄第三天出现了脓病蚕,第 5大量暴发,是什么原因呢。 根据我们分析,因为叶桑地面育。 蚕儿踏过后,桑叶叠桑叶,蚕儿难于食通渣,加上蚕座不通气,桑叶与蚕屎混在一起,造成蚕座发热,蚕座表面蒸热量大,所以蚕座气温高,湿度大。 在熟蚕前一天我们进行蚕座温度测定,枝桑地面育的,蚕座上中下温度基本一致,相差不大,仅差 1。 但叶桑地面育的温度较高,蚕座 7、底层比枝桑地面育的高 5,中间层高 11,表面高 4。 结茧部分蛹期调查水蛹发生率高达 50%防治措施一、做好消毒防病工作,杜绝病菌传染。 在做好原蚕饲育常规消毒防病工作的基础上,要特别加强做好大蚕期和种茧保护期消毒防病工作。 尤其是要做好 5龄期蚕体、蚕座消毒防病工作,防止病菌交叉反复传染。 在生产上我们做过这样试验调查:在 5 龄蚕期发生脓病较严重情况下,每天用新鲜石灰进行蚕体、蚕座消毒 5 次(即每次给桑叶之前下一次石灰消毒),水蛹发生率仅有 2%每天消毒 2 次(上、下午各一次)水蛹发生率为 10%没有消毒的,水蛹发生率高达 40%因此加强蚕室、蚕具和周围环境以及蚕体、蚕座消毒和防病工作是防止 8、化水蛹发生的重要措施。 二、做好大蚕期和种茧保护期温度和湿度的调节工作。 高温多湿、闷火局环境对大蚕期、上簇期和前蛹期影响较大,因此要及时做好大蚕室、上簇室和种茧保护室通风换气、降温排温工作。 三、加强原蚕饲育各个环节技术管理。 提高饲育技术水平,做到精管细养、良桑饱食,增强蚕儿体质,对预防病菌感染和蚕病发生十分重要。 试验证明:蚕体健壮,感染了一万粒病菌也不会发病或少发病;蚕体虚弱,感染一个病菌就会发病。 四、加强原蚕桑园管理,提高桑叶品质。 原蚕桑园要多施有机质肥料和磷钾肥,少施化学氮肥,提高桑叶质量。 满足蚕体生理营养需要,增强蚕体抗病抗逆能力。 在采伐型上建议多留大树尾,尽量采用枝桑育,并且要严格控制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