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应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 我们将实验的视角落在语文学科的识字、阅读、习作以及综合性学习这几方面,基本情况如下: 信息技术整合于识字教学的情景教学模式。 识字教学是低段教学 的主要目标,是阅读与习作的基础。 由于低段学生年龄小,识字量大,汉字音、形、义结构复杂,学生混淆和回生现象极为严重。 信息技术的介入,将一个个单调乏味的生字通过趣味的情景创设,形象地存在于学生的脑海中。 借助情景化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他们在情景的导引下,以编故事、谜语、儿歌等形式识记生字。 同时通过特定的教学软件,将每一个生字的笔画、笔顺、间架结构都得以反复展示,通过动态的拼图式的分解,使学生对易错的笔画,对间架结构的安排,对形近字的对比都有了直观的印象。 另外,我们认为将打写训练提前介入低段的识字教 学很有帮助,学生通过 “金山打字通 ”等软件中的打写训练游戏,大大激发了他们识字的兴趣,在打写中记忆了字型,串联了词语,扩大了语汇的积累,也将枯燥的识字教学趣味化。 通过三年的实验,低段识字教学取得明显成效,实验班级学生的识字量与识字效率在多次的监控考试中遥遥领先。 信息技术整合于阅读教学的探究互动的教学模式 阅读教学是中、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传统的语文教学在阅读环节凭借教师一张嘴,一根粉笔满堂灌,之后虽然有了先进的媒体的介入,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的主体性仍然缺失。 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真正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凸 显,如何创设课堂上师生平等的对话环境,如何形成开放、互动的课堂成为大家孜孜以求的目标。 网络课堂以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便捷的交流平台,为探究互动的教学模式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我们主要在以下环节中发挥网络的优势: 1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与课文紧密相关的主题信息的呈现,将学生身临其境地带入课文情景中,感悟课文的情感。 比如 《放弃射门》中播放精彩的射门集锦创设悬念。 2 感悟品读突破难点,教材中的难点有时因时代、地域的差异,学生缺少感性的认识,需要通过相关信息的补充和回放,以弥补教材的不足。 诸如《 圆明园的毁灭》、《美丽的小兴安岭》、《十里长街送总理》等篇目的教学。 3 主题探究自主研读,探究性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网络环境通过设计学习任务,提供相关信息资料,创设交流平台,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互动交流,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论坛的开设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发言权,使信息得以共享,问题得以暴露,个性化阅读得以张扬。 古诗教学、说明文学习以及有一定探究价值的课文都可以尝试这种模式。 信息技术整合于作文教学的协作式学习模式。 写作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信息技术在激发写作兴 趣,拓宽写作思路,协作修改、交流、欣赏习作方面有着传统课堂难以企及的优势。 1 创设情景拓宽思路,学生想象的大门需要扣击,信息技术将作文情景的创设作为打开写作思路的敲门砖,形象的画面或动情的音乐充分调动了孩子的情感积淀,为他们抒写真情实感烘托了气氛。 2 协作修改互动交流,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吃力不讨好,教师费尽心力批改的作文学生并不领情,只关注分数不关心存在的问题,更不用说修改了。 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将作文评价的方法教给学生,指导学生浏览同伴作品,给同伴写评语提出修改意见,运用电脑便捷的修改途径修改自己的习作,感受作 品走向成功的喜悦,提高习作能力。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具有可操作性和高效性,它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的机会,使个性化的阅读得到体现。 饶洁、蔡红红、卢馨、欧露红等实验教师分别对外上了多节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识字、阅读、作文)整合教学观摩课。 其中,饶洁老师根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创设的五年级 “综合性 ”学习课《网络,我们的朋友》一课中,为培养学生运用网络的信息渠道获取资料,解决与学习、生活相关问题,并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这一综合能力,通过 引导学生上网查寻资料,交流信息,网上留言展开讨论等形式自主解决学习难点,并借助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的学习,巩固收编资料的能力,以及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这堂 “综合性 ”学习课打破了课文篇章结构,融入了《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和《只有一个地球》两篇课文,还涉及水、森林、生物、大气等多学科的知识,又涵盖环保这一人文主题,它重新组合了教材的内容又进行了延伸 ,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尝试。 网络在这堂课中不再仅仅是教师课件的演示工具,而成为学生探究学习的主渠道。 这一课在第二届全国学科 “四结合 ”教改经验交流会上获得优秀课例二等奖。 曾燕梅老师利用网络进行的古诗阅读教学《江畔独步寻花》,改变传统古诗教学逐字逐句解释的弊病,利用计算机,事先将解释及精心设置的问题、练习、诗人、诗歌背景等相关资料输入电脑,学生各取所需,轻松自学。 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网络收集了丰富的与 “春 ”有关的古诗文章传送到学生面前,资料之丰富,学生始料不及。 用画笔工具栏画画春天,结合想像和观察描写春天,当场作文。 一段段热情洋溢的文字随即在屏幕上流淌。 该课在第五届全国语文 “四结合 ”年会上获二等奖,课件《江畔独步寻花》收入总课题组资源库。 蔡红红老师制作的语文课件《大自然的语言》在 “福建省多媒体课件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评选活动 ”中获三等奖;曾燕梅老师执教的《我有一盒彩笔》获厦门市第三届小学语文课改教学观摩研讨会一等奖。 数学学科:数学学科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及基本教学规律,着重探索信息技术与数学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整合的模式与策略。 数学学科在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摸索过程中,尤其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整合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的基础上,既要优化数学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又要借助于各种载体,改 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每个学生都学得主动,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摸索出以 “情景导入 → 自主探究 → 合作交流 → 反馈评析、解决问题 ”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主要做法如下: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景,激发自主探究动机。 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等丰富的媒体表现功能,创设教学情境,把数学的抽象概念形象化、情境化,解决教学难点,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 ,提供能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学习 材料,时时引起学生的惊奇、兴趣、疑问、新鲜、亲近等情绪,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究问题,发现规律。 运用信息技术开发课程资源,创设自主探究的环境。 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使学生变被动型的学习为主动型的学习,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和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教科书已不是唯一的数学课程资源,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要积极地开发课程资源,创设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引领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 例如《七巧板》这一课中,教师通过网上搜索,发现网站上有一个七巧板的拼组游戏非常有趣 ,而且很适合本节课教学内容。 上课时,教师将此网站介绍给同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获取了大量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在这样的探究环境中,学生自己操纵电脑,网上浏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及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主动探索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所谓探究 ,就是善于质疑问难 ,发现问题并深入研究解决问题 .为此 ,在课堂教学中 ,根据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境 ,巧妙地在学习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 “不协调 ”,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索空间,就会使学生的注意、 思维、记忆凝聚在一起,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也能得到培养与提高。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判断某一整百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这一知识点时,教师运用 “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一闰 ”这一知识点间的联系,利用网络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即把原先的 4人小组再分成两个小组,一组用计算的方法判断平闰年,一组用上网查找万年历的方法判断平闰年,而后在小组内进行核对,引发学生质疑 1900 年究竟是平年还是闰年。 这样的教学设计就为学生创设了主动探索的空间,既注重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而且又把握住数 学学科的本质,即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思考。 信息技术的整合,实现分层教学的可能。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面向全体,也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 聪明的学生很快学会所教功课而无事可干,后进生却一知半解,囫囵吞枣。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难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因材施教,难于有效实施。 而网络化教学环境中,分层教学得以实现,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 如:百以内的数的加减是一年级的一个训练重点,但由于学前教育不同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口算水平差异非常大。 如果在传统教学中,这个问题很难解决。 借助用网络,将 课件设计安排了几个层次的练习,有基本练习,提高练习,挑战练习等。 学生可 “过五关,斩六将 ”,也可根据自己的水平,自由选择练习。 当学生完成后,电脑还会适时进行评价,如: “你真棒。 ”“再想想 ”。 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中,有的学生进行的是百以内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有的学生进行的是百以内进位加、退位减的练习,有的学生则进行百以外的加减法。 这样的分层练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