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叶蜂的发生与防治内容摘要:

2、前胸背板、中胸背板、前盾片、盾片、小盾片、翅基片中胸前侧片均为橘黄色,小盾侧片、后小盾片、中胸腹板黑褐色。 腹部蓝黑色,略有光泽。 雄虫体长 57 毫米,雄性阳茎瓣状,其余特征与雌虫相同。 卵:乳白色,半透明,肾形,一端稍大,长约 1毫米。 近孵化时变为卵圆形,并可见到卵内幼虫的黑色眼点。 幼虫:初孵化时乳白色,头浅灰。 老熟幼虫体长 1518 毫米,头宽 黑色,有光泽。 体浅绿色或黄绿色,全身多皱纹。 胸足 3对,黑色,腹足 7对,至 4龄时,胸及腹部第 1、2 节背侧上小黑点大而明显。 蛹:长椭圆形,体长 610 毫米,宽 米,初为淡黄色,后变暗黄色。 复眼黑褐色。 附肢伸于腹面,触角达中足基部,前翅芽达后足基 3、部,后足伸达生殖节基部。 茧:长 914 毫米,长椭圆形,黑褐色,由丝与泥土混合而成。 2发生规律上海一年发生 23 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冬。 茧多分布于树干基部半径70厘米以内。 4 月上中旬出现成虫,卵单个产于嫩叶组织内,下旬出现第 1代幼虫,初孵幼虫群集在叶背为害,取食嫩叶、嫩梢,以后分散取食,可将叶片食成缺刻、孔洞,严重时将树叶食尽。 幼虫 10龄,取食 1520d,入土结茧。 6月上中旬出现第 2代幼虫。 幼虫及蛹均有滞育现象,因而世代重叠。 该虫具两性或孤雌生殖特点。 3防治方法(1)加强苗圃地和造林地管理,适时中耕除草,冬季翻耕,消灭土中虫茧。 (2)保护利用天敌,如蜘蛛、捕食性蝽象、蚂蚁及核型多角体病毒等。 发生初期以采用蜘蛛和核多角病毒防治效果最大。 (3)做好预测预报工作,狠抓第 1代幼虫防治,于发生前喷药灭虫。 实践证明,于 4月中下旬第 1代幼虫初孵化前后喷施 10%广虫立克 90%晶体敌百虫 溶液效果良好。 (4)利用幼虫群集的特性,人工捕捉幼虫。 (5)利用老熟幼虫落地化蛹的习性,于 4月底至 5月初,在圃地和林地喷撒农药,毒死下树的害虫。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