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外国诗歌两首》ppt课件内容摘要:
1、外国诗歌两首帆鹰帆莱蒙托夫莱蒙托夫莱蒙托夫( 1814 1841)俄国诗人,出身贵族。 1837年普希金遇难,莱蒙托夫写了 诗人之死 一诗,愤怒地指出杀害普希金的凶手就是俄国上流社会,这首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诗震撼了俄国文坛。 1841年一些仇恨诗人的贵族唆使军官马尔蒂诺夫与莱蒙托夫决斗,结果诗人饮弹身亡,年仅 27岁。 正如高尔基所说: “ 莱蒙托夫是一曲未唱完的歌 ”。 写作背景 这是莱蒙托夫 18岁时写的一首诗。 当时,诗人正在上大学,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沙皇政府追捕,被迫离开莫斯科到彼得堡。 面对波罗的海波涛汹涌的景象,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虽遭追捕,但他朝气蓬勃,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渴望在 2、奋斗中有所作为。 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蔚 蓝( ) 雾 霭 ( ) 呼 啸 ( ) 桅 杆( ) 祈 求( )帆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 它把什么抛在故乡。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桅杆弓着腰在嘎吱作响 唉。 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莱蒙托夫内容解读 这是用象征手法写成的一首诗。 写此诗时,莱蒙托夫只有 18岁,正在上大学。 他朝气蓬勃,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渴望在奋斗中有所作为。 在这首诗里,莱蒙托夫借“帆”这个形象寄托了自己人生的选择和理想的追求。 第一节:开 3、头两句诗展开了一幅 气势恢宏的画面 :一片孤帆在雾霭茫茫的蓝色大海上“闪着白光”。 第二节:诗人展示了一幅 孤帆在惊涛骇浪中航行的画面。 第三节:风暴过去了,帆儿在碧波与阳光之中体会着胜利的喜悦。 整体感知细节探究 如何理解“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孤独的帆表明是孤独的船,当然这里的船是有所指的,它实际上是指人生的经历,人在生活的苍茫大海里漂泊、前进,会遇到不少的风浪、曲折,可也有风平浪静,“清澈的碧流”和“金色的阳光”伴随。 然而“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事实上是赞美了奋斗的人生,有作为的人总是追求理想,在追求理想中顽强拼搏,完善自己的人格,完成 4、自我价值的体现。 因此从这两句诗中我们体会到作者追求着一种拼搏向上、奋斗不息的人生理想。 主题 探讨 诗人借对“帆”的形象摹写,表达自己不愿在百无聊赖的生活中消磨生命,他要在波澜壮阔的生活海洋里奋勇搏击的人生追求,显示了作者卓尔不群、不甘平庸的人生态度。 写作特色1全诗采用象征手法,寓意深刻。 帆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者却赋予它以深刻的含义,借孤帆在海上的飘泊来象征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追求,抒发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2借景抒情,语言含蓄精练。 全诗每节都是先写景,再抒情,这与中国传统诗歌中的比兴手法有相似之处。 语言含蓄精练,诗虽不长,但含义悠远,启发人们思考人生中的一些问题。 鹰 英 丁尼生作者简介 英国 19 5、世纪的著名诗人,在世时就获得了极高的声誉。 生于英国林肯郡,出身牧师家庭,兄弟均有诗才,肄业于剑桥大学,诗作题材广泛,想象丰富,形式完美,词藻绮丽,音调铿锵。 其 131首的组诗 悼念 被视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优秀哀歌之一,因而获桂冠诗人称号。 其他重要诗作有 尤利西斯 、 伊诺克 阿登 和 过沙洲 诗歌 悼念集 等。 他深受维多利亚女王的赏识,于1850年获得了桂冠诗人的称号,后来又在1884年被封为男爵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蕴 藏( ) 巉 岩( ) 微 澜 ( ) 绽 ( )整体感知 第一节用太阳的高照和天空的宽广来展现鹰的宁静致远,气宇非凡。 而写鹰的静态美只写了一个细节“扭曲的鹰爪”紧扣险岩。 第 6、二节诗是以静衬动的写法,用大海的“微澜”以及第一节诗的宁静都与后面鹰的瞬间惊人的一飞构成反差,创造了威力无比的雄鹰形象。 细节探究 “脚下苍海绽微澜”,鹰脚下的苍海真的是风平浪静吗。 为什么。 雄鹰站在高高的岩石上,从高处看,汹涌的洪涛变成细小的波浪,反衬出雄鹰站得很高,并非说苍海真的是风平浪静。 象征手法 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 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用以表现与它的某些特性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手法。 板书设计 帆 战士 象征 鹰 高傲、宁静、雄健的人语言特色 这两首诗都是咏物诗,语言极具特色,颇有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帆 用形象凝练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雾海孤帆”“怒海风帆”“碧海怪帆”三幅图画。 鹰 则描绘了静态时的鹰和动态时的鹰两幅画面,动静结合,抓住细节,突出瞬间的视觉,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另外,还注重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帆 运用拟人手法,鲜明地表现了帆 孤独的战士的孤傲不群,勇于求索的个性。 鹰 中一个比喻“却似雷霆下九天”生动形象地写出鹰一飞惊人,动若惊雷的特点。(北京课改)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外国诗歌两首》ppt课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