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高考物理应考策略专题点睛 (9)电学实验内容摘要:
1、专题 1 应考 策略 方法技巧实验一 探究决定导线电阻的因素九、 小数部分则由固定刻度的半刻度和可动刻度的示数共同决定 则可动刻度的示数加上 “ 0.5 ;若没有过半毫米刻线 , 就由可动刻度的示数来确定 , 读数为 L固定刻度示数可动刻度示数 结果为 . 后一位为估读 伏安法测电阻时电路的选择方法(1)电流表内接 、 外接的 选择 当R VR xR 时,用电流表外接法 . (2)滑动变阻器两种接法的选择一般选用限流式连接 , 因限流式易连接且节能 必须选择分压式连接: 题目所提供的实验仪器 、 电表的量程或电阻的最大允许电流不够 . 变阻器的电阻远小于被测电阻或电路中串联的其他电阻值 . 要 2、求电路中某部分电路的电压从零开始连续变化 所示的原理图连接好实验电路 , 用电流表测出流过小电珠的电流 , 用电压表测出小电珠两端的电压 , 测出多组 (U、 I)值后 , 在 U 用一条平滑的曲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 , 就得到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 电流表量程的选取电流表一般用 0 量程 , 电压表量程要看小电珠的额定电压值 路的选择(1)电流表内 、 外接法的选择小电珠内阻很小 , 当它与 0 的电流表串联时 , 电流表的分压影响很大 , 故采用电流表外接法 .(2)分压 、 限流电路的选择为描绘完整的伏安特性曲线 , 小电珠两端的电压要求从零开始连续变化 , 因此滑动变阻器应采用分压式连接 3、线的原则用平滑的曲线 (不是折线 )将各点连接起来 , 不在曲线上的点应大致 “ 对称 ” 地分居两侧 , 偏离较远的点应当舍去 E U 只要测出两组 U、 就可以列方程组求出 E和 为减小测量误差 , 常采用图 2甲所示的电路 , 而不用图乙所示的电路 电流表量程及滑动变阻器的选取(1)电压表量程:根据测量电源的电动势的值选取 , 如测两节干电池 , 电压表选 0 3 (2)电流表量程:因要求流过电源的电流不宜过大 , 一般选0 量程 .(3)滑动变阻器的选取:阻值一般为 10 20 的值 , 测出多组 U、 作出 U 如图 3所示 ,图线与 图线斜率的绝对值即为电源内阻 即使电流有较大的变 4、化 , 路端电压变化也很小 , 为充分利用图象空间 , 电压轴数据常从某一不为零的数开始 , 但 U 轴上的截距和图线斜率的意义不变 )多用电表可以测量交流电压 、 直流电压 、直流 电流和电阻 , 测量同一物理量时有 不同的 量程 , 如图 4所示 管 测量项目是什么 , 电流都要从电表的 “ ”插孔 (红表笔 )流入 , 从 “ ” 插孔 (黑表笔 )流出 , 所以使用欧姆挡时 , 多用电表内部电池的正极接的是黑表笔 , 负极接的是红表笔 (2)要区分开 “ 机械零点 ” 与 “ 欧姆零点 ” : “ 机械零点 ”在表盘刻度左侧 “ 0” 位置 , 通过表盘下边中间的定位螺丝调整; “ 欧 5、姆零点 ” 在表盘刻度的右侧电阻刻度 “ 0” 位置 ,通过欧姆挡的调零旋钮调整 .(3)在使用多用电表测电阻时 , 改用不同欧姆挡时 , 只需“ 欧姆调零 ” 不必再 “ 机械调零 ” 验中应注意的问题(1)用多用电表测电阻时测量前应根据估计阻值选用适当的挡位 使用欧姆挡测电阻时 , 表头指针偏转过大或过小都有较大误差 , 通常只使用表盘中间一段为测量的有效范围 .(2)每更换一次挡位 , 都要重新进行欧姆调零 .(3)由于欧姆挡表盘刻度不均匀 , 难于估读 , 测量结果只能取两位有效数字 , 计数时不要忘记乘上相应挡位的倍率 实验小组用下列器材设计了如 图 5甲 所示的欧姆表电路 ,通过调 6、控电键 可使欧姆表具有 “ 1” 、“ 10” 两种倍率 电池:电动势 E , 内阻 r 偏电流 1 内阻 150 1 1 200 2:最大阻值 考点热身精练 1 2 3:最大阻值 4:最大阻值 9 999 红 、 黑表笔各 1支 , 导线若干图 51 2 3(1)该实验小组按图甲所示正确连接好电路 断开时 ,将红 、 黑表笔短接 , 调节电阻箱 使电流表达到满偏电流 ,此时闭合电路的总电阻叫做欧姆表的内阻 则 _ , 欧 姆 表 的 倍 率 是 _( 选填 “ 1” 、“ 10” ) 3答案 1 500 101 2 3(2)闭合电键 S:第一步:调节电阻箱 当 _ 且 _ 时 , 再将红 、 7、 黑表笔短接 , 电流表再次达到满偏电流 红 、 黑表笔间接入电阻箱 调节 当电流表指针指向图乙所示的位置时 , 对应的欧姆表的刻度值为_ 31 2 3故 15 ;题图乙所示电流为 则干路电流为 7.5 联电阻 R 3 150 1 200 150 ; R 2 r 1. 15 1 2 3故待测电阻 (200 150) 50 则总电阻 R 总 200 答案 50 501 2 里面除了一节 的干电池外 , 还有一个方形电池 (电动势 9 和内电阻 r,实验室中提供如下器材:1(满偏电流 10 内阻 10 )2(0 , 内阻未知 )0(0 100 , 1 A)1 2 (阻值 990 ) 图 71 2 8、3(1)根据现有的实验器材 , 设计一个电路 , 较精确测量该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 请在 图 6的 虚线框中画出电路图 量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 只需要用一般的伏安法即可求解 , 由于没有可用电压表 , 故将 流表选用 采用电流表 相对电源的外接法;原理图如图所示;1 2 3(2)请根据你设计的电路图 , 写出电流表 1与电流表 2之间的关系式: 头的示数与定值电阻阻值的乘积可作为路端电压处理 ,则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知: E R E I 2 r ) 1 2 3(3)图 7为 该同学根据正确设计的实验电路测出多组数据并绘出的 由图线可以求出被测方形电池的电动势E _ V, 内阻 r _ . 9、(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 2 3答案 01 2 探究 决定 导 线 电阻 的因素 ” 的实验中 , 某种待测材料金属丝接入电路部分的长度约为 50 所用测量仪器均已校准 .(1)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金属丝的直径 , 其中某一 次测量 结果如 图 8所 示 , 其读数应为 _ 值 接近多次测量的平均值 )解析 螺旋测微器的读数为 d 0 ;1 2 )某实验小组用伏安法测金属丝的电阻 , 记录实验数据如下:U/V 本次实验的电流表选用的是 _、 电压表选用的 是_、 滑动变阻器选用的是 _(填以下器材前的字母 ) 1( 0 100 内阻约为 10 )2( 0 , 内阻约为 )1(0 3 V, 内阻 10、约为 3 2(0 15 V, 内阻约为 15 1( 0 1 000 , )2( 0 20 , 2 A)1 2 3答案 B C 3 测量 9中 的 _(填 “ 甲 ”“ 乙 ”“ 丙 ” 或“ 丁 ” )电路图 1 2 3解析 由给出的数据表可知 , 电流和电压要从零开始调节 ,所以滑动变阻器应用分压式接法;由待测金属丝电阻远小于电压表内阻 , 所以电流表应用外接法 , 故应采用甲图;答案 甲1 2 3 可以估算出金属丝电阻率约为 _(填选项前的字母 ) 10 2 m 10 3 10 6 m 10 8 绘出的 U 可 求出 金属丝的电阻为 R (1 2 3答案 ,代入数据可得 1 10 6m ,所以 C 正确 . 1 2 3。(全国通用)高考物理应考策略专题点睛 (9)电学实验
相关推荐
工具 缺乏艺术鉴赏力 请益先进,多看画展、画册,常外出写生、持续作画、良师指导 用嘴作画伤痕多 忍着 课后思考 探究题(一) “在这条学画的跑道上,我想赢的不是班上的同学,而是自己。 ”请谈谈谢坤山是怎样赢得自己的。 谢坤山在绘画的道路上,克服了很多困难,赢得了自己。 学画开始,学挤颜料。 课文 44页“来到调色盘前, 但我很快乐。 ”(齐读该段) • 为了坚持听课,憋尿。 课文
几 偿其 夙愿 焉 庶几:表可能、期望 夙愿:平素的愿望 1此吾之 所以 志也 古: …… 的原因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1 子 知轩裳珪组之 累其 形 子:您 累:使 …… 劳累 其:自己的 所以 1 累 于 彼者 已劳矣 累 :形容词作动词,被拖累 彼者:官场 1吾 其 何择哉 其:指代上文所说的两方面 1 置 之,区区不 足较 也 置:停止 足:值得 较:比较 六一,何谓也。 (宾语前置
这段主要写谁。 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 得出什么结论。 • 第三段重点词解: • 以此 诟 远:辱骂。 • 其 藏腑 必有先受其病者:内脏。 • 引 绳而绝之:拉。 • 从而 尤之:从:跟从。 而:并且,表递进。 • 宁 能知人之 卒 不救:宁:难道。 (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卒:最终。 • 弃城而 逆遁 :逆:预先。 遁:逃跑。 • 战百万 日滋 之师:每天增长。 • 擅 强兵坐 而 观者
高适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李益 蓟中作 高 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又名 《 送兵还作 》 作者: 高适 , 字达夫 , 郡望为渤海蓓县。 天宝八载 (749), 得睢阳太守张九皋力荐 , 举有道科 ,授封丘尉。 天宝十二载(753), 辞官往河西哥舒翰幕府 ,
1、本课件是由精确校对的 字编辑”课件,如需要修改课件,请双击对应内容,进入可编辑状态。 如果有的公式双击后无法进入可编辑状态,请单击选中此公式,点击右键、“切换域代码”,即可进入编辑状态。 修改后再点击右键、“切换域代码”,即可退出编辑状态。 专题十三 考纲规定的基础实验及实验设计第七单元 实验与探究返回目录教师知识必备【 网络构建 】返回目录教师知识必备1教材中的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器材
1、本课件是由精确校对的 字编辑”课件,如需要修改课件,请双击对应内容,进入可编辑状态。 如果有的公式双击后无法进入可编辑状态,请单击选中此公式,点击右键、“切换域代码”,即可进入编辑状态。 修改后再点击右键、“切换域代码”,即可退出编辑状态。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返回目录教师知识必备【 网络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