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A版)选修2-3数学 1.2.1《(1)排列与排列数公式》ppt课件内容摘要:
1、1 2 排列与组合1 列第 1课时 排列与排列数公式 自 主 预 习 学习目标 列数的定义;掌握排列数公式及推导方法2能用 “ 树形图 ” 写出一个排列问题的所有的排列,并能运用排列数公式进行计算3通过实例分析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总结数学规律,培养学习兴趣 点是排列、排列数的概念2难点是排列数公式的推导 排列的概念 (1) 一般地,从 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m ( m n ) 个元素,按照 排成一列,叫做从 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m 个元素的一个 (2) 根据排列的定义,两个排列相同,当且仅当 一定的顺序排列两个排列的元素完全相同,且元素的排列顺序也相同问题思考 1 : 如何判断一个 2、具体问题是否为排列问题。 提示: (1) 首先要保证元素无重复性,即从 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m 个不同的元素,否则不是排列问题 (2) 要保证元素的有序性,即安排这 m 个元素时是有序的,有序就是排列,无序则不是排列而检验它是否有序的依据是变换元素的位置,看结果是否发生变化,有变化是有序,无变化就是无序 2 排列数与排列数公式 (1) 从 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m ( m n ) 个元素的所有不同排列的个数,叫做从 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m 个元素的 ,用符号 表示,即 ,其中 n ,m N*,且 m n . 排列数n(n 1)(n 2) (n m 1)A (2) n 个不同元素全部取出的 3、一个排列,叫做 n 个元素的一个 这时公式中 m n ,即有 ,就是说, n 个不同元素全部取出的排列数,等于正整数 1 到 n 的连乘积正整数 1 到 n 的连乘积,叫做 ,用 表示所以 n 个不同元素的全排列数公式可以写成 . 另外,我们规定 . (3) . 全排列 n (n 1) (n 2) 3 2 1阶乘 n。 A n。 0。 1 n。 n m。 问题思考 2 : 你认为 “ 排列 ” 和 “ 排列数 ” 是同一个概念吗。 它们有什么区别。 提示: “ 排列 ” 与 “ 排列数 ” 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排列是指 “ 从 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m ( m n ) 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 4、序排成一列 ” ,它不是一个数,而是具体的一件事 “ 排列数 ” 是指 “ 从 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m ( m n ) 个元素的所有不同排列的个数 ” ,它是一个数 . 要 点 导 学 要点一 排列的概念排列的特点是 “ 先取后排 ” ,即先从 n 个不同的元素中取出 m 个元素,再按一定顺序把这 m 个元素排成一列,因此判断一个具体问题是否为排列问题,就是从 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后,在安排这 m 个元素的时候是否有序,有序就是排列,无序就不是排列而检验是否有序的依据就是变换元素的“ 位置 ” ,看结果是否有变化,有变化就是有序,无变化就是无序 下列问题是排列问题吗。 并说明理由 ( 5、1) 从 1 、 2 、 3 、 4 四个数字中,任选两个做加法,其结果有多少种不同的可能。 (2) 从 1 、 2 、 3 、 4 四个数字中,任选两个做除法,其结果有多少种不同的可能。 (3) 会场有 50 个座位,要求选出 3 个座位有多少种方法。 若选出 3 个座位安排 3 个客人入座,又有多少种方法。 【思路启迪】 判断取出的元素是否与顺序有关 【解】 (1) 不是; (2) 是; (3) 第一问不是,第二问是理由是:由于加法运算满足交换律,所以选出的两个元素做加法时,与 两个元素的位置无关,但做除法时,两个元素谁作除数,谁作被除数不一样,此时与位置有关,故做加法不是排列问题,做除法是 6、排列问题 “ 入座 ” 问题同 “ 排队 ” ,与顺序有关,故选 3 个座位安排三位客人是排列问题 判断一个问题是否为排列问题只需考察与顺序是否有关,有关则是排列问题,无关则不是排列问题 判断下列问题是否是排列问题: (1) 某班共有 50 名同学,现要投票选举正、副班长各一人,共有多少种可能的选举 结果。 (2) 从 2,3,5, 7,9 中任取两数分别作对数的底数和真数,有多少不同对数值。 (3) 从 1 到 10 十个自然数中任取两个数组成点的坐标,可得多少个不同的点的坐标。 解: (1) 是选出的 2 人,担任正、副班长任意,与顺序有关,所以该问题是排列问题 (2) 是显然对数值与底数 7、和真数的取值的不同有关系,与顺序有关 (3) 是任取两个数组成点的坐标,横、纵坐标的顺序不同,即为不同的坐标,与顺序有关 . 要点二 用列举法解决简单的排列问题“ 列举法 ” 是解决简单排列问题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元素较少时在具体操作中,先将元素按一定顺序挑出,然后以安排哪个元素在首位为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在每类中再在前面元素不变的情况下定第二位元素,依次一直进行到完成一个排列有时借助 “ 树形图 ” 更加直观 写出 A , B , C , D 四名同学站成一排照相, 【思路启迪】 应用 A 不站在两端进行分类列举 【解】 如图所示的树形图: 故 所有可能的站法是 , C , D , B , C 8、 , , 共12 种 列举法是按照特殊元素进行分类,把适合条件的一一列举出来,适用于元素较少,排列数较小时,其特点是直观,易于理解 (1) 从 1,2, 3,4 四个数字中任取两个数字组成两位不同的数,一共可以组成多少个。 (2) 写出从 4 个元素 a , b , c , d 中任取 3 个元素的 所有排列 解: (1) 由题意作 “ 树形图 ” ,如下 故组成的所有两位 数 为12,13,14,21,23,24,31,32,34,41,42,43 ,共有 12 个 (2) 由题意作 “ 树形图 ” ,如下 故所有的排列为: d 要点三 排列数公式及应用1. 排列数的第一个公式 n ( n 9、1) ( n m 1) 适用于具体计算以及解当 m 较小时的含有排列数的方程和不等式;在运用该公式时要注意它的特点 2 排列数的第二个公式 n。 n m。 适用于与排列数有关的证明、解方程、解不等式等,在具体运用时,应注意先提取公因式,再计算,同时还要注意隐含条件 “ m n 且 n N*,m N*” 的运用 (1) 用排列数表示 (55 n )( 56 n ) (69 n )( n N*且 n 55) ; (2) 计算 2 (3) 求证: 1 m 1n 1 【思路启迪】 利用排列数公式解决即可 【解】 (1) 55 n, 56 n , , 69 n 中的最大数为 69 n ,且共有 69 10、n (55 n ) 1 15 个元素, (55 n )( 5 6 n ) (69 n ) n. (2) 22 4 3 2 4 3 2 1 48 24 72. (3) 证明: 1 m 1n 1 n 1。 n 1 m。 m n 1。 n m。 n 1。 n m m n m。 n。 n m。 对排列数公式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 (1) 排列数公式中连乘积的特点是:第一个因数是 n ,后面每一个因数都比它前面一个因数少 1 ,最后一个因数是 n m 1 ,共有 m 个因数相乘 (2) 一般来说,在直接进行具体计算时,选用连乘积形式较好;当对含有字母的排列数的式子进行变形、解方程或论证时, 11、采用阶乘形式较好 计算下列各题: (1) (2)2 7 (3) 若 3 2 1 16求 n . 解 : (1) 6。 6 5 4 3 2 1 720. (2)27 8 7 6 5 4 7 8 7 6 58 7 6 5 4 3 2 1 9 8 7 6 5 1. (3) 由 32 1 6得 3 n ( n 1)( n 2) 2( n 1) n 6 n ( n 1) 因为 n 3 且 n N*, 所以 3 17 n 10 0. 解得 n 5 或 n 23( 舍去 ) 所以 n 5. 易错点:乱套模型致误 10 个人走进只有 6 把不同椅子的屋子,若每把椅子必须且只能坐一人,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12、【错解】 10 个人坐 6 把不同的椅子,相当于 10 个元素到 6 个元素的映射,故有 6 10 种不同的坐法 【错因分析】 没弄清题意,题中要求每把椅子必须并且只能坐一人,已不符合映射模型了本题事实上是一个排列问题 【正确解答】 坐在椅子上的 6 个人是走进屋子的 10 个人中的任意 6 个人,若把人抽象地看成元素,将 6 把不同的椅子当成不同的位置,则原问题抽象为从 10 个元素中取 6 个元素占据 6 个不同的位置显然是从 10 个元素中任取 6 个元素的排列问题从而,共有 151 200 种坐法 结合两个计数原理以及排列的定义,学会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针对元素与位置间的对应关系选择恰当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8 位同学,每两位互赠照片一张,则总共要赠 _ 张照片 解析: 由排列的定义知:共需 A 28 8 7 56 张 答案: 56 1 对于排列的定义,应抓住两层意思:一是取出元素,二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对于排列数公式,要抓住其两个应用,一是能求排列数,二是能利用排列数公式求解相关的未知量 2 树形图是处理排列问题的主要方法,树形图可以直观地表示元素间的关系,但它只适用于排列个数较少时的情形步骤如下: (1) 确定分类的标准 (2) 按要求写出每类中的。(人教A版)选修2-3数学 1.2.1《(1)排列与排列数公式》ppt课件
相关推荐
1、专题 1 应考 策略 方法技巧(1)质点是指有质量 、 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 , 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2)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可以选取不同的参考系 , 结果可以不同 (一般选大地为参考系 )考点 1 质点 、 参考系 和坐标系 ( )一、力与物体的直线运动考点 3 匀变速直线运动 、 自由落体运动 ( )(1)匀变速是指: 直线是指轨迹是直线 .(2) 基本公式: v v 0 x v 0 t
“不夭不贱,天之祺兮” —— 早年春风得意,平步青云( 20岁到 34岁走上仕途,参加政治革新时期) “重屯累厄,数之奇兮” —— 中年四处漂泊,频繁贬谪( 35岁到 57岁,历时 23年的贬谪时期) 3 、天与所长,不使施兮” —— “ 晚年不甘沉沦,抱恨洛阳( 57岁到71岁去世,晚年时期) 围绕铭文,课文回顾了传主仕途的三个阶段,让我们探讨 传主刘禹锡“祺”在何处,
1、专题 2 细研评分细则,临场再练答题规范(20分 )(2015天津理综 12)现代科学仪器常利用电场 、 磁场控制带电粒子的运动 7所示的多层紧密相邻的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 , 电场与磁场的宽度均为 , 方向水平向右;磁感应强度为 B, 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电场 、 磁场的边界互相平行且与电场方向垂直 m、电荷量为 层电场左侧边界某处由静止 释四、电学计算题题型示例放 , 粒子始终在电场 、
为无法比较而受到怀疑,长期不可验证,最终还是受到委屈。 况且士人未能施展才华,一直没有获得声誉,如果对他没有深入了解,那么他就与荔枝没有区别。 于是大力推介荔枝,写作这篇赋。 问题1、本段为“序”的部分,意在表明写作此赋的缘由,并简单概括了赋的基本内容。 那么本文的写作缘由是什么。 “况士有未效之用,而身在无誉之间,苟无深知,与彼亦何以异也。 ”即为不被人发现赏识,不能施展才华的文人士子鸣不平。
1、2 3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2 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 自 主 预 习 学习目标 计算简单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2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均值的性质3掌握两点分布、二项分布的均值4会利用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反映离散型随机变量取值水平,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点是离散型随机变量均值的概念与计算方法2难点是离散型随机变量均值的性质及应用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或数学期望 一般地,若离散型随机变量 X
一套杂技模型,只能 摆设 却不能活动。 皇帝拿(这件事) 问先生: “ (你)能 (使它们) 动起来吗。 ” 回答说: “ 可以活动。 ” 皇帝说:“ 技术可以 改进 吗。 ” 回答说:“ 可以改进。 ” 他就接受皇命制作了。 他用大木头雕刻构造,使它的形状像轮子一样, 放 在地上, 暗地里 用水力使它 发动。 设置 了女子奏乐舞蹈的形状,甚至 可以让木偶打鼓、吹箫、叠罗汉,让木偶丢木球、掷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