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7版高考一轮 10.6《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ppt课件内容摘要:

1、考点 1 考点 2 仿真演练 提速提能 第六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考纲展示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第六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1 位置 位于广东省中南部, 下游。 2 城市化进程 ( 1) 改革开放初期:以发展 为主导,形成城乡融合的 地带。 ( 2)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后: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形成以广州市为中心的高度密集的 _ 体系。 珠江 小城镇 城乡一体化 城市群 二、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1 工 2、业化进程的阶段特点 阶段 夯实基础阶段 稳步发展阶段 时间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80年代中期以后 20世纪 90年代以后 进程特点 _ 出口加工业 发展迅速 多种形式引进外资和 _, 工业发展步伐加快 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_优化,技术水平提高,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结果 为工业起步 提供必要的 _积累 形成以 _ _为主的经济特色,建立起轻型工业体系 基本实现乡村工业化;面临发展空间 _ _和工业资源有限等问题 劳动密集型 技术 工业结构 资金 加工制造 业 不 足 2 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三、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分类 问题 解决措施 工业化 问题 大量占用 _; _和工业 3、过度密集; _严重; 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建立 _ _生态模式; 寻求最佳状态的 _ 扩张模式; 建立高效合理的 _ 模式 城市化问题 城市 _亟待完善; 城市占用 _面积不断扩大; 珠江水质恶化; 城市 _现象严重; 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剧 耕地 城镇 环境污染 基础设施建设 耕地 酸雨 山水城市 城市规模产业结构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1 珠江三角洲地区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和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有着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条件,具体如图所示: 2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推进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1979 1990年 1990年以后 4、 优势 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政策优势、侨乡 工业实力大大增强 劣势 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 背景 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为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寻找新的出路 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主导产业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 在全国 的地位 一些生产生活消费品的工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广东省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稳居各省级行政区之首 3 我国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几种典型模式 典题示例 ( 2013 安徽高考 ) 下图表示安徽省 1985 2010 年就业结构与 5、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据 此完成 ( 1) ( 2) 题。 ( 1) 2005 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 ( ) A 初期阶段 B 中期阶段 C 后期阶段 D 逆城市化阶段 ( 2) 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 ) A 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 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 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 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审答规范培养 1 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由题干可知该图反映的是 “ 三大产业的就业比重和城镇人口比重 ” 随时间的变化。 2 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答案 ( 1) B ( 2) D 1 ( 2016 滨 6、州模拟 ) 读图表,回答 ( 1) ( 2) 题。 我国某省三个不同年份 G D P 总值、三大产业构成表 年份 总产值 /亿元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1990年 200 47 36 17 1999年 1 023 19 45 36 2008年 6 110 1) 自 1990 以来,该省 ( ) A 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下降 B 始终以第二产业为主导 C 第三产业产值先升后降 D 环境承载力下降 ( 2) 对于该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城市化水平一直低于全国水平,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 B 工业化滞后于城市化,问题逐渐突出 C 2008 年处于城市化中期阶 7、段 D 2008 年,该省城市普遍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解析 ( 2016 沈阳二中期中考试 ) 读图,完成下题。 2 1995 年以来我国工业就业人数下 降的原因可能是 ( ) A 工业发展水平的下降 B 大量劳务工人的输出 C 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D 劳动力数量总体下降 解析: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 1995 年以来我国工业 直增加,说明工业发展水平一直在提高, A 错误;我国劳务工人的输出整体比重并不大, B 错;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得工人需求量减少,是导致 1995 年以来我国工业就业人数下降的最可能的原因, C 正确;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为正值,劳动力数量总体上升, D 错。 答案 : 8、 C 3 ( 2013 浙江高考 节选 ) 2013 年 1 月 17 日,国务院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 根据材料,完成问题。 下图为舟山市 2007 年和 2010 年三次产业就业构成图。 说出 2007 2010 年舟山市第二、三产业就业构成的变化特点,并说明其对推动城市化作用的差异。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和比重均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比重略有下降;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均呈上升趋势。 城市化是从第一产业逐步转化为第二、三产业的过程,是第二、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第二产业发展、产业结 9、构的调整与优化能够加速城市化进程,反之,则阻碍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答案 : 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 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少,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小;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多,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大。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 经济发达地区的环境治理措施 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带来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问题。 为应对这些问题,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 1) 做好区域规划和调整,合理布局城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发展模式。 ( 2) 搞好城镇规划,防止城市过度膨胀, 10、使人口、生产规模与当地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 3) 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 4) 优化产业结构,尤其要淘汰耗能大、成本高、污染重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生态工业园区。 典题示例 ( 2012 上海高考 节选 ) 就地式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一般不离开居住地,而农村逐步向城镇转化,这是城市化的一种新趋势。 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乐清市地处浙江省东部沿海, 2010 人,其中农村人口约占。 据 2009 年统计,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为 人,比 1999 年减少了约 25 %。 材料二 2009 年以来,乐清市实现了电话、有线电视家家通;自来水受益村数达到 858 个,比 11、重为 94% ;垃圾集中处理村数达 81 1 个,比重为 89% ;村级全民健身苑达 715 个,篮球场 506 个。 “ 十一五 ” 期间,该市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 60 周岁以上农村居民基础养老金享受率达到 100%。 ( 1) 归纳乐清市城市化过程中劳动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化。 ( 2) 在城市化进程中,乐清市就地式城市化方式起到了显著作用。 分析乐清市就地式城市化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措施。 审答规范培养 1 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从材料一中可获取农业劳动人口数量急剧 ;从材料二中可获取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等信息。 下降 2 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答案 ( 1) 从劳动人口结构变化看 12、: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 2009 年比 19 99 年减少了约四分之一,表明农业劳动人口数量急剧下降。 从产业结构变化看: 20 10 年与 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显著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均明显上升。 ( 2) 建设现代化生活、文化娱乐和信息等基础设施;积极发展第二、三产业;加强环境建设,提高环境质量;建立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使农民享受城市人口一样的教育和养老服务,又保持乡村的特色生活方式。 ( 任答三点即可 ) 1 ( 2012 江苏高考 ) 我国东南沿海某市原为农产品和部分轻工业原料生产基地, 1990 年开始积极吸引外资,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起以化工、机械、纺织、电子、服装等为主的 13、工业体系。 下图是该市 1 990 2010 年产业结构变化图。 读图,回答 ( 1) ( 2) 题。 (1) 1990 2010 年,该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是 ( ) A 第一产业比重持续快速下降 B 第二产业始终占主导地位 C 第三产业比重变化最大 D 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2) 促进该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的措施是 ( ) 逐渐将纺织、服装企业向内地转移 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 大量引进国外化工、机械项目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A B C D 解析 2 ( 2013 广东高考 节选 ) 青海省西宁市位于湟水谷地,平均海拔 2 261 m ,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日益凸显。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96 2008 年西宁市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图。 材料二 20 1 1 年西宁市工业产值结构图。 ( 1) 1996 2008 年,西宁市耕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所占比重总体分别呈何种变化趋势。 其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 2) 201 1 年西宁市工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可能带来哪些问题。 解析 “ 仿真演练 提速提能 ” 见 “ 课时跟踪检测 (三十五 )”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