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政治 第9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ppt课件内容摘要:

1、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 九 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课前 10 分钟循纲忆知 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市场调节 1 作 用: 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2 方式: 主要通过价格的涨落以及供求关系的变化,引导着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调节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 3 优点 第一,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敏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 第二,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4 局限性 第一,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市场解决不了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有些物品的生产和流 2、通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 第二,市场调节还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如果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特别提醒 ( 1) 市场的作用实质上就是价值规律的作用,市场调节是价值规律的具体体现。 同时,价值规律的作用又必须以市场的存在为条件。 ( 2) 市场调节的第一个优点是价格机制和供求机制作用的结果;第二个优点,是竞争机制作用的结果。 两个优点归纳起 来就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学法指导 如何区分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 1) 自发性一般是生产经营者出于获取自身利益采取的违反法 3、律、违反道德的不顾一切、不择手段的行为。 ( 2) 盲目性强调的是生产经营者由于无法准确掌握市场信息而盲目生产或经营的行为。 ( 3) 滞后性强调的是信息反映不迅速而导 致的滞后生产经营行为。 一、命题常设误点 (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 1 政府是超越市场利益的中立者 ( 2012 全国卷 T 1 3 ) ( ) 2 社会道德在市场中起支配作用 ( 2012 江苏卷 T 1 1 D ) ( ) 理由 :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调控者,也应通过对市场主体利益的调节来实现国家的整体利益,不能认为政府是超越市场利益的中立者。 理由 :价值规律在市场中起支配作用。 典例 1 ( 2012 江苏高考改编 ) 4、 一台电脑由数以万计的人参与制造,他们当中大多数互不相识,让电脑得以形成的无数行为更没有任何人规定或指挥。 从电脑的制造中可以看出 ( ) A 企业联合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B 社会分工促进了生产效率提高 C 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D 社会道德在市场中起支 配作用 解析 题干的意思是没有人指挥,电脑仍能被制造出来,这体现了市场这一无形的手在指挥着人们,说明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故选 C。 二、选择题常考点 典例 2 ( 2012 全国卷 )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一些国家先后陷入经济持续下滑、失业率大幅上升的困境。 为提振经济、摆脱危机,各国政府纷纷采取经济干预措施,加强对市场经济的 5、调控。 各国政府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其依据是 ( ) 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 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 政府具有经济管理职能 政府是超越市场利益的中立者 A B C D 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弊端,需要政府对其进行调节;政府自身所肩负的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决定了政府可以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调控 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强调的是资源的自由流动 不是政府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的原因 市场秩序 ( 1) 维护市场秩序的必要性: 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 2) 维护市场秩序的措施: 依赖市场规则维护。 要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 6、统一的市场监管,要遵守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的市场交易规则。 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为此,要切实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经济活动参与者必须学法尊法守法用法,都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特别提醒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又是道德经济、信用经济。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道德是更高的要求;法律维护市场道德,遵守道 德有利于人们遵纪守法。 二者有内在的一致性。 学法指导 图示如何维护市场秩序 一、命题常设误点 (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 1 法律法规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 ( 20 7、1 1 广东卷 T 2 6 A ) ( ) 2 社会道德在市场中起支配作用 ( 2012 江苏卷 T 1 1 D ) ( ) 理由 :法律法规是维护市场秩序的依据,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理由: 社会道德在市场中发挥调节和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的作用,不起支配作用。 二、选择题常考点 典例 1 (2012 天津高考 ) 漫画那是对岸讽刺了经济生活中的哪种现象 ( ) A 强词夺理,漠视市场法律法规 B 见利忘义,破坏市场准入规则 C 置若罔闻,违背诚实守信原则 D 投机取巧,扰乱公平交易秩序 市场准入规则强调的是从事某种行业的条件 漫画中的钓鱼者看到对岸“禁止垂钓”的警示牌,以那是对岸 8、不准钓鱼来为自己辩解。 从经济活动上看,这是无视经济法规的表现 漫画中没有涉及诚信和公平的信息 典例 2 ( 2010 上海高考 ) 有序性是现代市场的特征之一,下列起到维护市场秩序作用的是 ( ) A 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在市场内优化配置 B 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 C 激发企业采用技术创新手段降低生产成本 D 允许所有商品生产经营者、购买者都可以进入市场 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行为破坏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这些行为有利于维护市场秩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及优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 基本特征 ( 1 )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 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 ( 2) 以 9、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 ( 3) 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 这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 特别提醒 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同时富裕,也不是同等程度的富裕。 宏观调控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特有的,资本主义市 场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共性。 它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区别在于宏观调控效果上的差别,而不是有无的问题。 由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因而我国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2 优势 ( 1) 能够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 10、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 2) 能够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学法指导 图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及其关系 一、命题常设误点 (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 1 坚持实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等政策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 实现城乡同步富裕 ( 2014 山东卷 T 2 4 A ) ( ) 2 宏观调控比市场调节更有优越性 ( 2010 山东卷 T 2 0 ) ( ) 理由 :实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等政策有利于增加种粮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理由: 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各有优势,两者是互相补充的关系,不能比较谁更 11、具优越性。 二、选择题常考点 典例 1 ( 2013 福建高考 ) 2013 年 3 月以来,我国一些地方相继出现人感染 流感病例,家禽业受到很大冲击,禽类市场疲软。 对此,政府采取了种禽生产补贴和定点保护收购等政策。 政府制定这些政策基于的传导预期是 ( ) A 需求迅速增加 互补品价格上涨 供给增加 市场活跃 B 需求迅速下降 市场失衡 替代品价格下降 市场均衡 C 价格迅速上涨 需求迅速增加 供给短缺 价高伤民 D 价格迅速下降 行业严重亏损 供给减少 价高伤民 发生人感染 们不敢再吃禽类食品,会导致禽类市场疲软,需求不可能增加 人们不敢再吃禽类食品,会导致其替代品价格上涨,而不是下降 禽价 12、格的下降必然导致养殖户亏损而减少养殖,禽流感过去以后,就会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伤害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典例 2 ( 201 1 广东高考 ) 某企业某年利润 元,称之为私人收益,但污染造成附近居民的经济损失约 元,这样社会收益约 0. 8亿元。 由于政府新颁布了环境保护条例,在同样情况下,该企业为避免可能面临的 元罚款,投入 元解决了污染问题,此时的社会收益为 元。 这一过程表明 ( ) A 法律法规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 B 污染是公共物品,必须由政府治理 C 市场在政府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D 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的弊端 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是计划与市场 材料反映了某企业在政府出台了环境保 13、护条例后,自觉地加大了治污投入,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科学的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应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科学的宏观调控体系 通过采取具有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等影响和调节宏观经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行政手段 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等影响和调节宏观经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法律手段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最常用的经济手段;国家还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等,对经济活动参与者进行引导 经济手段 手段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主要目标 深化理解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 中央银行直接制定 14、国家制定,经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 制定 者 由银行系统发布并执行,如利率的调整、货币的发行等 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有关政策,如调整税收、发行国债等 内容 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 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 含义 区别 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比较 1 体现经济手段的关键词: 经济政策、经济计划、经济发展规划、价格杠杆、财政政策 ( 税收、税率、财政支出、国债等 ) ;货币政策 ( 中央银行、货币供应量、信贷量、利率、存款准备金率 ) 等; 学法指导 用关键词区分宏观调控手段 2 体现法律手段关键词: 经济立法、经济司法、查处、打击等; 3 体现行政手段关键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