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3专题蝶恋花内容摘要:

你 ” 又将是什么情景。 “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时间再进一步往后推,前一句只是由傍晚到 “ 今宵 ” ,而这一句却又从 “ 今宵 ” 到了 “ 经年 ” ,时空一瞬间拉大,而艺术空间 也骤然变得更为壮阔。 顿时使内涵都变得更为深厚,全词的境界也更加扩大。 在绮丽缠绵的小世界中,加入了某种厚重的苍凉。 让人不得不叹服柳永腾挪跌宕、下笔神来的本事。 4. 总结 明确: 柳永这首词是情景交融的典范,里面善于抓住具有代表性的景象描摹,如“ 柳 ”“ 月 ”“ 风 ” 等等,把情感深深地融入其中,在不露声色中就把内心的情感表现得入 木三分,这是含蓄、内敛之处;而另一方面,柳永又是如此率真、直接地表达心中的爱情,“ 执手相看 ”“ 风情,更与何人说 ” ,大胆、放肆,惊世骇俗。 一收一放,一开一阖,就这样水乳交融在一首词中,让人读来满口 余香,心怀激荡。 最后,一句 “ 多情自古伤离别 ” ,把一己之情推向整个历史,使得全词主题得到升华。 规律总结 1. 近代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说 : “ 词之为体 , 要眇宜修 , 能言诗之所不能言 , 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 诗之景阔 , 词之言长。 ” 2. 宋之词 , 系配合新兴乐曲而唱的歌词 , 可说是前代乐府民歌的变种。 当时新兴乐曲主要系民间乐曲和边疆少数民族及域外传入的曲调 , 其章节抑扬顿挫 、 变化多端 , 与以 “ 中和 ” 为主的传统音乐大异其趣 ; 歌词的句式也随之长短错落 、 奇偶相间 , 比起大体整齐的传统古近体诗歌来大有发展 , 具有特殊表现力。 曲子词 、 近体乐府 、 诗余 、 长短句之名由此而得。 作词一般是按照某种乐调曲拍之谱填制歌词。 曲调的名称如《菩萨蛮》《蝶恋花》《念奴娇》等叫做 “ 词调 ” 或 “ 词牌 ” , 按照词调作词称为 “ 倚声 ” 或 “ 填词 ”。 宋词唱法虽早已失传 , 但读着当时的倚声或后来依谱所填的词 , 仍然可以从其字里行间感受到音乐节奏之美 , 或缠绵宛转 , 或闲雅幽远 , 或慷慨激昂 , 或沉郁顿挫 , 令人回肠荡气 ,别有一种感染力量。 前人按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分别称之为 “ 小令 ”“ 中调 ” 或 “ 长调 ”。 有的以 58 字以内为小令 , 59 字到 90 字为中调 , 91 字以上为长调 ; 有的主张 62 字以内为小令 , 以外称 “ 慢词 ” , 都未成定论。 词调中除少数小令不分段称为 “ 单调 ” 外 , 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 , 甚至三段 、 四段 , 分别称为 “ 双调 ”“ 三叠 ”“ 四叠 ”。 段的词学术语为 “ 片 ” 或 “ 阕 ”。 “ 片 ”即 “ 遍 ” , 指乐曲奏过一遍。 “ 阕 ” 原是乐终的意思。 3. 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 、 下片或上 、 下阕。 词虽分片 , 仍属一首。 故上 、 下片的关系 , 须有分有合 , 有断有续 , 有承有起 , 句式也有同有异 , 而于过片 ( 或换头 ) 处尤见作者的匠心和功力。 我们看到宋代许多词人于此惨淡经营 , 创造出离合回旋 、 若往若还 、 前后映照的艺术妙境 , 在一首词中增添了层次 、 深度和荡漾波澜。 从柳永的《雨霖铃》中 ,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种 “ 层次 ”“ 深度 ” 和 “ 荡漾波澜 ”。 分析鉴赏 晏殊是北宋初期词人的代表。 “ 宋初诸家 , 靡不祖述二主 , 宪章正中 ( 冯延巳 )。 ” ( 冯煦《篙庵词话》 ) “ 晏同叔得其俊 , 欧阳永叔得其深。 ” ( 刘熙载《艺概 词曲概》 ) 特别是晏殊的词 “ 风流蕴藉 , 一时莫及 , 而温润秀洁 , 亦无其比 ” ( 王灼《碧鸡漫志》 )。 晏殊一生位高权重 , 在文坛与政坛都有很高的地位。 既是身在高 处 , 自是端庄 、 典重 、雅致 , 具有上流社会的风范。 这在晏殊的词中也有很好的表现。 他 “ 小词虽多 , 未尝作妇人语也 ” ( 《苔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六引晏几道语 )。 不但不作妇人语 , 而且不作村俗酸腐语 , “ 尝览李庆孙《富贵曲》云 : ‘ 轴装曲谱金书字 , 树记花名王作篆。 ’ 公曰 : ‘ 此乃乞儿相 , 未尝谙富贵者。 ’” ( 吴处厚《青箱杂记》 ) 晏殊圆融与克制过滤了五代 “ 花间 ” 词所包含的轻佻艳冶的杂质 , 而显得纯净雅致。 然而 , 他的内心也有着人在高处的孤独与忧伤。 他的 “ 无可奈何花落去 , 似曾相识燕归来 , 小园香径独徘徊 ” ( 《浣溪沙》 ) 之类的作品 ,不但善于捕捉纤细的感受 , 抒发深蕴的感情 , 而且能暗示出对人生所持的理性态度 , 已经是纯乎又纯的文人之词了。 与晏殊朱门贵公不同 , 柳永是走遍天涯的浪子。 他在仕途上经尽艰辛 , 积淀着满腔的愁情失意。 所谓 “ 倩何人 , 揾英雄泪 ” , 也许红袖中 , 有他所想的短暂的温暖与慰藉。 于是他在花间柳下流连。 那些歌馆楼台中的女子 , 是他心灵深处的依恋。 他与她们心心相印 , 他为她们道出心声。 他没有半点亵渎之意。 所以他说 “ 彩线慵拈伴伊坐 ” , 这是多少平凡女子一生最平凡的梦想 , 柳永说了 , 为全天下的女子说出她们不敢开口的话。 只可惜 , 别人都不知道 , 别人认 为他大逆不道 , 于是他饱受冷眼与打击 , 连皇帝也讽刺地说 : “ 你就浅斟低唱去吧 , 还要什么浮名。 ” 这就是晏殊与柳永最大的区别 , 一雅一俗 , 水火不容。 而在这里不能不提及他们之间的一场正面冲突 :: 柳三变既以词忤仁庙 , 吏部不放改官。 三变不能堪 , 诣政府。 晏公问 : “ 贤俊作曲子么。 ”三变曰 : “ 只如相公 , 亦作曲子。 ” 公曰 : “ 殊虽作曲子 , 不曾道 ‘ 彩线慵拈伴伊坐 ’。 ”柳遂退。 ( 张舜民《画墁录》 ) 不知有多少人给过他多少白眼冷眼 , 柳永就这样凄凄惶惶地过了一生。 幸耶。 不幸。 谁知。 只知他的词还活在我们的心中。 拓展探究 在词史上一直有两派之争 , 即豪放派与婉约派。 有人认为豪放派为正宗 , 有人认为婉约派为正宗。 李清照提出了 “ 词别是一家 ” , 也就是我们这个板块的主题。 我们所学的这个板块四首词都是婉约词 , 这也是李清照 “ 词别是一家 ” 的意思所在。 她认为诗言志 , 词抒情 ,词是另外一家 , 就是要婉约 , 不要像豪放派那样要讲什么宏伟大志。 既然词别是一家 , 那么根据我们所学的四首词 , 词在艺术上又有什么不同于诗歌的特色呢。 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研究示例: 一 、 词因为与音乐结合比较紧密 , 所以读起来很有音乐感 , 例如 , 李清照的《声声慢》 , 全词有很多叠词 , 读起来很上口 , 听起来很悦耳。 二 、 因为很多词都比较长 ,不像绝句和律诗那么简短浓缩 , 所以词往往采用铺叙手法 , 不慌不忙 , 一层一层地表达情感 ,例如 , 《雨霖铃》起伏层叠 、 腾挪跌宕地表现离别 , 从傍晚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