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3专题锦瑟2内容摘要:
迫切需要宣泄。 锦瑟五十弦,音节最为繁复。 听锦瑟之繁弦,联想到年华往事的繁多。 首联( 1)‘无端“是什么意思。 此句传递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2)由“五十弦”的锦瑟联想到什么。 此处运用了手法。 本联可以理解为诗人在某一天回首青春往事而引发的一生感慨。 “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 诗人以 “ 锦瑟 ” 喻美好的 “ 华年 ” , 以 “ 思 ” 引发 “ 无端 ” 之问,开门见山,点出自己因回首青春往事而引发的一声感慨。 首联 “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 颔联 “庄生梦蝶”包含了诗人美好却又十分虚缈的心灵寄托; “杜鹃啼血”包含了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愁绪与怨愤。 而“晓、春”又似乎蕴含了诗人对人生之路的光明与生机的一种期盼。 用典 典故 庄周梦蝶 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庄周非常快乐,悠然自得,竟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 梦醒后,庄周十分疑惑,不知是自己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 诗人因聆听锦瑟的曲调而思绪翩翩,想到昔日的理想和情思是那样美好 , 在回忆中又是如此真切 , 致使诗人觉得它才是真实的存在 , 而眼下的困顿状况只不过是一场梦。 典故 望帝啼鹃 望帝,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 传说他因水灾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中,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名子规,啼声非常悲凄。 杜宇之悲托于杜鹃,就如同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愁绪和怨愤托于锦瑟之声。 “庄生梦蝶” ——诗人美好却又十分虚缈的心灵寄托; “杜鹃啼血” ——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愁绪与怨愤。 “晓、春” ——似乎蕴含了诗人对人生之路的光明与生机的一种期盼。 用典 这两句诗体现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情绪。 •典故 珠有泪 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当夜静月明,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于是珠得月华,晶莹如同泪珠一般。 凭借联想交融的意象,月亮、珍珠、泪珠都是圆而亮的,前二者相映,原本美丽异常,加上泪珠,幻化了一个难以分辨的可望不可即的带有哀婉的境界。 蓝田美玉的精气只能远观而得,这代。20xx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3专题锦瑟2
相关推荐
的原因 就是 (秋风未起时,)繁茂的百草互相争盛,高大的树木青翠茂盛令人愉悦。 但草 被 秋风一 吹 颜色 就 变,树 被 秋风一 碰 叶子就落; 代草木 它们零落衰落的原因,是因为秋气的余威。 夫 秋,刑官也, 于时为 阴; 秋天是刑官行刑的季节,它在时令上属阴 又 兵象 也,于行为金, 是 谓天地之义气 , 常 以 肃杀而为心 秋天又象征着用兵,它在五行中属金。 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义气’
你 ” 又将是什么情景。 “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时间再进一步往后推,前一句只是由傍晚到 “ 今宵 ” ,而这一句却又从 “ 今宵 ” 到了 “ 经年 ” ,时空一瞬间拉大,而艺术空间 也骤然变得更为壮阔。 顿时使内涵都变得更为深厚,全词的境界也更加扩大。 在绮丽缠绵的小世界中,加入了某种厚重的苍凉。 让人不得不叹服柳永腾挪跌宕、下笔神来的本事。 4.
1、天心阁 第 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课标要求: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一、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结合教材内容思考起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 1)鸦片战争后,鸦片走私加剧,白银大量外流 ( 2)洋货涌入,手工业者大量破产 ( 3)为了战争赔款 ,各级官吏加剧搜刮百姓 ( 4)广西地瘠民穷,自然灾害严重 1、起义原因 一、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着兵器 惠王 孟子 民不加多。 (移民移粟) 以五十步笑百步,何如。 不可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巧设圈套) (走进圈套) 孟子比喻说理的妙处 一、热点问题,便于启发 二、避其锋芒,迂回说理 三、作好铺垫,便于析理 施仁政 行王道 不违农时 数罟不入洿池 以时入山林 树之以桑 无失其时 勿夺其时 申之以孝悌之义 保民、富民 养民、教民 (王道之始) (王道之成) 数罟 不入洿池 斧斤 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杜甫 《 登高 》 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 雁 归来。 —— 晏殊 《 浣溪沙 》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 字回时,月满西楼。 —— 李清照 《 一剪梅 》 结论:过雁象征思念、离愁 黄花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李清照 《 醉花阴 》 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梧桐一叶知秋
1、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 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辛亥革命前, 500多个不平等条约中,仅从 南京条约 到 辛丑条约 的 8次主要赔款,就被勒索 19亿多银元,相当于 1901年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 16倍。 人民日报 2001年 10月 9日 500 19 16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 预备立宪 为了遏止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